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91603
大小:134.5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11-28
《都市与区域政策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都市與區域政策比較分析夏鑄九公共政策與空間結構:一九八零年代高科技與變遷中的美國區域結構一、前言面對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力量如何塑造全國的疆域(國土,nationalterritory),以及“國家”如何指派區域政策,這是決定國土的空間結構的主要元素,決定了人口活動的集居模式(如新鎮)。美國—解釋在過去廿餘年中,如何與為何,已經發生了的,戲劇性的再結構。英國—一個經中央層層下達的政策,經由政府的政策對國土的空間結構加以塑造—1960-70年代英國的新鎮計劃。西班牙—1973年後全球資本主義再結構過程中,一個西
2、歐的社會主義政黨主導的戲劇性的高科技城計劃,如何關係著一個農業區域在面對歐洲整合歷史過程中轉型。如何在一個既有的世界博覽會計劃下向研發科技城轉化的經驗。第三世界—經濟與政治的依賴性模式如何。轉型中的對一個依賴社會塑造一個被扭曲了的國土空間結構。兩例:西非與玻利維亞。二、美國的區域再結構區域再結構--集居模式在全國層次上轉化,它們與現有之空間模式截然不同。不均等發展(unevendevelopment)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功能性機制,不均等發展關乎:按潛在的利潤率變化,經濟部門與空間領域之間,不同的投資比率之差別
3、(所以也是資源分派差別)。不均等發展由不同地方與活動所產生的財富之不同層次,而有不同的成長率,而形成了累積效果(coumulativeeffects):有些地區先因經濟優勢而凌駕落後地區而有重大好處,經濟成長的歷史模式就一直沒有重大改變。然而,當這樣的改變發生了,然後支持了空間經濟上的根本改變,稱之為都市與區域再結構(urbanandregionalrestructuring)。我們的假說是:空間轉化是高科技崛起與基本的經濟轉化的結果。1.空間集中與相反的兩極化現象--高度發展與矮化(低度發展)同時在進行2.
4、都市人口停滯--195019601970198064%70%73.5%73.3%鄉村人口增加比都市快(增加率(12﹪)(1970-80)與絕對人口皆然)BrianBerry,Sternlieb&Hughes:都會區成長與非都會區都市人口比較:都市化過程仍然在進行,但是都市化之速度在中級都市(15,000人與100,000人)高於大型都會區。1980,1983之人口資料:(1).鄉村地區人口增長率最高,而非都市都會區(2).都市人口所佔全國人口比例仍然增加(3).鄉村地區的成長無關乎農業活動之增加故:集居模式轉
5、向小型小規模都市地區──這是歷史上第一次。3.它是被工業區位與服務業之分散模式所帶動,而不能被化約為都會區與非都會區、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兩元對立關係。它有賴於觀察的地區與區域中具體進行的情事。4.反駁:所以事實上,鄉村發展發生在美國西部與西南部,非都會區成長發生在新的地區,西南部的大都會區仍然比鄉村地區成長得快。北部、中部之鄉村地區發展也並未大於大都會區。5.流行說法:太陽帶與雪帶之雙元對立──是一種發展誤導6.反駁:(1).加州例(2).麻州例(3).國土中某些地區集中程度增加,同時,與大城市之集中相反,紐約
6、與新澤西例。7.為什麼?8.一般常識:這是成熟區域與新進區域之差別9.反駁:(1).倫敦、巴黎、萊茵、北義大利例(2).美國之獨特機制,並非單純之自然規律。10.馬林可夫(JohnMollenkopf)之分析──太陽帶之區域再結構(1).70年代之經濟再結構與區域再結構(2).製造業移向先進服務業與高科技11.美國都會區之三種類型(1).衰頹,如紐約州水牛城(2).急速繁榮,如阿里桑那州鳳凰城、洛杉磯橘郡(3).並存兼容,如麻州波士頓、紐約、某個程度上的舊金山12.常規性規劃師+經濟地理學家(Sternlie
7、b-Hughes)與Mollenkopf+Stanback-Noyell間之論戰:馬林可夫模型的好處在於不只談空間趨勢之相反走勢,而是討論空間趨勢主要表現了經濟再結構。13.批判:(1).忽視了國家角色、都市與區域政策之中介(2).分析上之跳躍──後工業經濟對空間結構之塑造間,其真正發生的政策與都市─區域過程對空間結構塑造之間,跳躍太快。如西歐例‧美國之特殊模式──可以聯繫上公共政策,以及企業政策──它們如何克服70年代之經濟危機──經由在社會經濟組織內,引入一系列之機制,完全地轉化了這個國家的經濟與空間。1
8、4.暫時顛倒問題,而注意:美國之經濟與政治過程如何影響了空間結構。(1).為了“替代”70年代之結構危機,它利用危機,在美國經濟中,經由政治上的戰鬥而改變情境。(2).保守主義的親企業模型,與親成長模型,‧創造國際經濟的邏輯,‧以法國的矛盾為例──它身不由己(3).各國經由政治制度塑造經濟方向,而非經由歷史的必然性。15.新的機制能使資本主義經濟開始重新作用,有相當的活力。為了企業的利益,生產主要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