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隧道衬砌开裂原因研究及加固探究

高速公路隧道衬砌开裂原因研究及加固探究

ID:46851568

大小:6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8

高速公路隧道衬砌开裂原因研究及加固探究_第1页
高速公路隧道衬砌开裂原因研究及加固探究_第2页
高速公路隧道衬砌开裂原因研究及加固探究_第3页
高速公路隧道衬砌开裂原因研究及加固探究_第4页
高速公路隧道衬砌开裂原因研究及加固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速公路隧道衬砌开裂原因研究及加固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速公路隧道衬砌开裂原因研究及加固探究摘要:针对某高速公路隧道的特殊地质条件,在施工中出现的衬砌开裂屈服现象,分析衬砌开裂产生的原因,在隧道投入运营前采取相应的加固整治工程措施治理病害。关键词:公路隧道;衬砌开裂;加固整治1工程概况隧道位于K235+745〜K235+980之间,全长235m,元江口158.33m,位于R=150m,Ls二120m,1-10%的圆曲线上,磨黑口76.67m,Ls=120m,1=10%〜2.37%的缓和曲线上,纵坡3%。隧道为带中墙的整体性双跨联拱结构。单跨净宽为10.62m,净髙为7.9mo单跨采用单心圆,边墙侧为曲线,

2、中墙为直线,中墙厚2m,隧道净宽为25.24mo隧道最大埋深63.96m。2地质条件2.1工程地质条件修筑路段表层广泛分布第四系崩坡积松散层,下伏基岩为元古界小羊街组上亚组的花岗片麻岩。围岩类别为II〜III类。第四系松散层堆积物可根据成因类型划分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冲洪积卵砾层(Qal+pl)、第四系崩坡积层(Qcol+dl),元古界小羊街组(Ptxb)o这些岩土体具有如下特征:(1)人工填土层(Qml),由于是回填欠固结土,结构疏松,力学强度低。(2)层冲洪积层(Qal+p1)卵砾层,中密状,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3)崩坡积层(Q

3、col+dl)为散体结构,结构疏松,力学强度低,易产生浅层划移。(4)强风化基岩,呈散体一碎裂结构,结构疏松,力学强度低,稳定性差,隧道修建时,易产生坍塌,侧壁失稳。(5)中等风化基岩,呈块状一碎裂结构,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隧道修建时,局部会产生坍塌现象。白色花岗岩片麻岩层,其倾向与山坡倾向相反,岩体具片麻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强风化岩体呈碎裂一散体结构,强度低,结构疏松,中等风化岩体呈块状一碎裂结构,具有一定的力学强度,稳定性稍好,由于风化的差异性,存在强风化的包裹体。隧道上行线为坡前松散堆积体,强度低、稳定性较差,下行线隧道右侧为中等风化岩体,其强度

4、和稳定性较好。隧道出口段围岩的非稳定性问题,主要是隧道围岩松散堆积体在保水条件下,重力作用引起。隧道左侧山坡基础是十分稳定的,隧道基础不存在滑坡条件。2.2水文地质条件筑路段以基岩裂隙水为主要地下水类型,含水介质为弱富水性的花岗片麻岩,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为主要补给径,具有水位埋藏深且不稳定、水力联系弱的特点,排泄受地形控制,坡底河流或局部崖脚是常见的排泄部位,排泄方式为沿沟谷流向曼萨河径流或点状泉。据勘测其间调查,拟建隧道进口有一泉点,偶测流量为0.21/s,在隧道出口段“V”型沟谷有一常年水流,偶测流量为8.01/so因此,常常构成多个相对独立的次级

5、水文地质单元。3衬砌出现的病害根据各单位提供的资料及多次现场勘察的结果,二次衬砌的破坏段主要集中在隧道出口的K235+900〜K235+970段,而且中隔墙、边墙和拱各部分均发生严重破坏。破坏情况归纳如下。(1)中隔墙中隔墙的沉降缝和施工缝均发生横向错位,一般错位3〜6cm,最大的错位达12.5cmo中隔墙有下沉现象,隔墙顶部和起拱线相交部位有连续贯通的裂缝。中隔墙顶部局部混凝土压碎,成块脱落。墙体内的钢筋变形凸出,严重部位中隔墙墙体有折断、错位现象,个别部位错位达25cm。(2)边墙上、下行线边墙均有明显的纵向和斜向裂缝,缝宽0.3〜20mmo(3)

6、拱顶上行线的拱顶有许多纵向裂缝,主要分布在K235+900〜K235+940段,缝宽0.3〜10mm。这些裂缝表明该处拱圈断裂。特别在K235+900〜K235+910段,拱与中隔墙的错位达30cm。下行线的裂缝主要分布在K235+970〜K235+940段,缝宽度0.3〜15mm。现场勘测各种宽度的裂缝,总长2200m左右,其中缝宽0.3mm以下的裂缝长度约300m,0.3〜3.0mm缝宽的裂缝长度约1000m,大于3.0mm缝宽的裂缝长度约900m。综上所述,隧道里程K235+970〜K235+900段区间已建成的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

7、破坏,尤其以出口段K235+970〜K235+935段的衬砌结构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部分拱顶,边墙、中隔墙断裂,钢筋屈服,结构基本上丧失了承载能力。4衬砌裂缝产生原因分析4.1地质因素隧道所处山体整体性虽然具有稳定性,隧道围岩的不稳定主要存在于基础以上部位。存在三个不可忽视得非稳定区,这三个非稳定区具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其岩体都是由砂、粘土与块石组成的松散层。第一个非稳定区位于隧道出口段,里程K235+940〜+965区段,波速小于1.0km/s,强度低。隧道围岩为块石与砂粘土堆积,砂粘土比例较大。由于地形较陡,饱水后重力不稳定,易变形流动,对隧道产生较

8、大的侧向推力。目前已经造成隧道的侧移和衬砌破坏。第二个非稳定区在隧道顶部,位于K235+8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