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

ID:46850704

大小:52.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11-28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_第1页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_第2页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_第3页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_第4页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段玉裁古音理论研究综述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县人。生于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卒与嘉庆二十年(公元1825年)。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在经学和小学等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重要的建树,是杰出的咅韵学家和文字训诂学家,与同门学者王念孙齐名,世称“段王之学”。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根基充实,深得体要。段氏一生著述甚富,有《古文尚书撰异》、《毛诗故训传定本

2、小笺》、《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六书音均表》、《说文解字注》、《汲古阁说文订》、《广韵校定木》、《集韵校定本》、《国语校定本》、《烈女传校定本》、《苟子校定本》、《经韵楼集》等。段玉裁在音韵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在古音学方面。他自幼即好声音文字之学,师事戴震,学术上深受其影响。后又见顾炎武、江永等人音学著作,深受启发,遂在古音学方面潜心钻研,积十余年之功著成《六书音均表》,集中体现了他的古音理论。段玉裁被称为清代古音研究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不论是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还是治学态度,都广受赞誉,不愧为有清一代“朴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段玉

3、裁撰写《六书音均表》的口的在于阐发《说文解字》中的字义,尤其是解释六书中的假借和转注。他在《寄戴东原先生书》说:“音均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玉裁之为是书,盖将使学者循是以知假借、转注,而于古经传无疑义/钱曾怡(1985)分析到《六书音韵表》共五篇,段氏在给他老师戴震的信中,对这五篇的宗旨有一个简要的说明:第一,《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别其方位也”,这是表的纲要,联系《广韵》,划出了古韵十七部的轮廓;第二,《古十七部谐声表》,“定其物色也”,指出“谐声者必同部”,结合文字谐声,列出了古韵十七部的声符;第三,《古十七部合用类

4、分表》,“恰其旨趣也”,是讲各个韵部之间的沟通关系,把十七部按语咅的远近分成六类,说朋“同类为近,异类为远”;第四,《诗经韵分十七部表》,“胪其美审也”,按十七部的顺序,排出《诗经》的用韵情况;第五,《群经韵分十七部表》,“资其参证也”,排出《周易》、《诡书》等群经的用韵情况。第四、第五两表,是用古韵十七部来分析《诗经》等经典著作的用韵情况,反过来,也是用这些具体的语言材料来作为他古韵分为十七部的证明。通过阅读《六书音均表》,参阅前人研究,本文主要从古音分期、古韵分部、古音内部发展规律三个大方面来归纳段玉裁的古音理论。一、古音分期段玉

5、裁在古音分期问题上作出了贡献,提出“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将唐代以前的古音分为三期,在《音韵随时代迁移说》中说道:“今人概曰古韵不同今韵而已。唐虞而下,隋唐而上,其中变更正多,概曰古不同今,尚皮傅之说也。音韵之不同必论其世。约而言之。唐虞夏商周秦汉初为一时,汉武帝后自汉末为一时,魏晋宋齐梁陈隋为一时,古人之文具在。凡音转、音变、四声,其迁移之时代皆可寻究o"董同鉢先生(1933)说:“段氏以前的人,但知古音之不同于切韵的音,都把一两千年里的音混为一谈,因此就不免有许多迁就的地方,而于古韵的分部就不免疏漏。段氏一见到这一点,把这长时期又

6、划为三。这的确是极精到的眼光,'之脂支'分别的大发现正是因此而成功。”李恕豪(1987)认为:段氏的古音不仅包括周秦汉初之音,而且包括汉代及魏晋六朝隋代两期的语音。这不仅开扩了古咅研究的视野,扩大了后来学者的研究范围,而且还可以直接同以《切韵》为代表的中古汉语语音相衔接,从而可以较清晰地找出从上古语音到中古语音的演变规律,对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有极大的帮助。李文(1998)指出段玉裁古韵三期论离不开前人的发现。推本溯源,古音研究者对古咅发展阶段性的认识口宋代吴械就已经开始了。吴械、杨慎肇其端,经陈第、方以智,到顾炎武、毛先舒时已基本定型。

7、早期的研究者对古韵的认识可以从他们选择古韵研究材料的标准上反映出來。比如吴械,他的标准是“用古韵”或“有古韵”,《韵补》“书目”所列秦以后诸书的注文中始出现“古韵”一词。《三略》下注:“文既简古,亦多用古韵,恐非秦汉时人所能做。”《晋书》下注:“古韵至晋尚多知者,自宋齐而下浸以湮灭先秦用古韵,秦至晋古韵尚存,宋齐以后古韵消亡,这就是吴械眼中古韵的发展线索。到陈第时,《诗经》在古音研究中的地位受到重视。陈第•方面将汉以前的语音归为“上世之音”,即“古音”,另一方面已开始就“时音”的不同对语音变化进行考察:“自周至后汉,音已转移”、“汉魏

8、六朝之诗,骚赋之变而近体之椎轮也。……尚有于今不合古无可附音,亦皆其时之咅也”,“魏晋之世,古咅颇存,至隋唐渐尽矣。”方以智《通雅•切韵声原》中隋唐以前语音史的分期已初显轮廓:“上古之音,见于古歌三百;汉晋之音,见于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