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循环TIA疗效观察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循环TIA疗效观察

ID:46841563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8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循环TIA疗效观察_第1页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循环TIA疗效观察_第2页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循环TIA疗效观察_第3页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循环TIA疗效观察_第4页
资源描述: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循环TIA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循环TlA疗效观察【摘要】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预防、治疗作用,39例病人随访6个月,疗效满意,观察病例未见不良反应。【关键词】椎-基底动脉系统TIA银杏叶提取物(舒血宁注射液)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与脑干、小脑、丘脑、海马及枕叶等,部位重要,发生TIA时症状表现多样,阻止进展为脑梗塞十分重要。我科于2007年6月-2010年11月应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治疗后循环TIA78例,随访6个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观察入选病例78例,符合神经病学关于椎基底

2、动脉系统TIA及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泄的TIA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男27例,女12例,年龄(52-76)岁,平均62.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28例,有卒中病史者8例,2型糖尿病7例,冠心病9例。对照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49-76)岁,平均61.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者26例,有卒中病史者9例,2型糖尿病10例,冠心病7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原发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治疗方法治疗前检查凝血功能、血脂、血糖,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治疗组采用银杏叶提収物20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口一次,连用14天,所有病人

3、均常规应用氯毗格雷50mg,每口一次,应用奥扎格雷钠80mg,每日两次,根据病情适当给予对症治疗,控制血压、降血糖、治疗冠心病等,治疗前、治疗后14天观察变化。1.3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测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血小板(PLT),超声检查颈部血管斑块情况。1.4治疗评定标准基本治愈:治疗后7天内TIA未发作;有效:7-10天内发作控制;无效:两丿制内仍有发作;恶化:6月内出现脑梗死(后循环系统)。1.5统计学处理疗效观察(见表1)表1两组临床数比较两组INR,PT,APTT,FB,P

4、LT治疗前后比较经及治疗组与结照组各项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血管超声示多在颈总动脉膨大处存在混合型斑块[1],单侧、双侧均看见到,内膜增厚0.2-0.6mm,软斑、硬斑或混合斑均有,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我们观察到发生脑梗塞的病人,以存在软斑的为多,半年后随访大多未能进行复查。2讨论TTA的临床特征:可分为:①颈动脉系统TTA,表现为短暂的言语,运动或感觉障碍等;②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表现为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可伴有复视或视力障碍、共济失调等[2]。TIA是缺血卒中最重耍的独立危险因素,日前已不再强调持续时间问题,近期发作频繁的TI

5、A是脑梗死特级警报,不积极治疗的TIA病人发展为脑梗死几率很高,紧急处理TIA早期发作,对防止脑梗死有实际意义,TIA病因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同的病因为微栓塞学说和脑血管痉挛学说[3],这些微栓塞多非同位血栓,而来自近端,因为椎-基底动脉系统部位十分重要,治疗预防更为迫切。舒血宁注射液为银杏叶提取物,主要成分为总黄酮和银杏内酯,银杏叶制剂具有多方面的生物学效应,具有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改善血液循环,扩张脑血管,保护受伤的脑组织,改善脑代谢等,冇较强的血管活性[5],改善动脉的顺应性,增加静脉张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银杏叶制剂特异性拮抗PAF的

6、作用主要与其重要的成分之一银杏内酯有关,因银杏内酯与PAF具有相似的笼状结构,可与PAF竞争血小板膜上PAF受体,从而能从受体水平特异性的阻断PAF的作用•增加红细胞变形性,保护血管内皮,从而减少血栓形成。解动脉痉挛,对抗动脉麻痹,抑制缺血时自由基的产生,可防止血小板聚集黏附,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防止微血栓形成,调节血管张力。缺血性脑损害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脑缺血会造成乳酸堆积,自山基生成增多,电解质移位,细胞钾离子或细胞内Ca2+大量增加,并口游离脂肪酸、前列腺索和兴奋性神经递解质释放增加等,因此需要多放面治疗才能改善脑血流和脑代谢,正因为如此银杏

7、叶制剂很好地被广泛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我们观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应用安全。关于颈部血管内斑块情况需耍进一步观察。参考文献[1]王拥军,曾进胜,刘鸣等脑卒中:新理论与新进展3[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112.[2]张葆樽•安德仲•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4.[3]吴江等•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6.[4]韩仲岩.从志强.唐盛孟•神经病治疗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9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