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30437
大小:7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8
《霸州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與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霸州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與思考摘要:面臨經濟高速發展和環境壓力日增的形勢,霸州市要在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應加強本縣(市)域內的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工作。將環境因素納入社會發展綜合決策體系,使環境影響評價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提高全社會環保意識和公眾環境意識,樹立環保政府形象。環境管理戰略重心從工業污染源管理向清潔生產為主體的污染預防管理轉移。廢物處理與環境建設並重,大力借鑒先進成果與經驗。加強環境科學研究,發展環保產業,加快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建設步伐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影響評價;清潔生產霸州市
2、經過改革開放近30年來的發展,已經從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百強縣(市),成就令人矚目。2006年,全市GDP完成131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0.89億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0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62元。面臨經濟高速發展和環境壓力日增的形勢,霸州市要在激烈的競爭中依然保持優勢,實現“人本化、生態化、現代化”的目標,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十分必要的一、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包括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動
3、力,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目標,因而環境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環境承載力的問題,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經濟活動索取自然資源的速度,若超過瞭資源本身及替代品再生的速度,將導致自然資源的枯竭和生態系統的破壞;另一方面,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數量超過瞭環境的自淨能力,將導致生態系統的失衡。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新興的發展戰略,至今還沒有建立完備的實施體系和指標體系,因而雖然不少國傢正在積極制定各種方針、政策,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但在具體落實中還缺乏成熟的經驗,因此在縣(市)域內展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有很強
4、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二、將環境因素納入社會發展綜合決策體系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社會發展中兩個重要的組成因素。有些人錯誤地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一是由於不能全面地認識問題,二是由於在經濟核算體系中沒有體現環境資源價值。把環境價值量化並納入政府的社會發展綜合決策體系,具有明顯的前瞻性。目前霸州市在環境價值的量化研究方面還處在起步階段,為使該項工作盡快開展,應以收集發達鄉鎮的有關資料進行分析為主,待得到一些最基本的參數,經修正後可先行使用,然後再進行有關理論及實際應用的深入研究。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在進行重大活動之前,采用科學方法預
5、測可能給環境帶來的影響,提出防治對策,為決策部門提供科學依據。環境影響評價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項目的可行與否,其二是對可行的項目,提供舒緩措施。近年來霸州市嚴把建設項目審批關,嚴格執行瞭建設項目審批的六項基本原則。對不符合國傢產業政策、低水平重復建設,選址不合理的項目一律不批。對環境影響評價存在批評多、分析多,而建設性的意見少,或者建議過於理論化的傾向,為解決環境影響評價的提前參與性,將環境因素納入社會發展綜合決策體系是實施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三、提高全社會環保意識和公眾環境意識環境意識不可能自動地產生,主要靠教育和實際行動
6、培養,針對環境意識的不同層次和不同階段,其宣傳教育對象、方式方法也不同。霸州市政府歷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十幾年來,霸州市在環境保護宣傳工作上做瞭多方面的嘗試與努力,成果十分喜人,並已有瞭較為完整的環境保護責任制。但由於公眾環境意識的建立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需要針對各階段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辦法。工作的重點應放在現有制度的完善、具體措施的落實上。另外,公眾環境意識的樹立,要有廣泛性,不僅要加強對青少年、黨政幹部的環境保護教育,還要通過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組織,向廣大市民進行宣傳教育,讓環境的話題走進千傢萬戶,提髙公眾環境意識。按
7、霸州目前的實際狀況,完全照搬西方傢公眾參與決策的方法是不現實的,可遵循從告知到參與的過程,循序漸進地擴大公眾參與的范圍四、實現環境管理戰略重心轉移霸州在建市之初就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基本維持瞭良好的環境質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體制的改革,產業結構的變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提出瞭更高的要求,因此環境管理戰略重心的轉移迫在眉睫。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標顯示,霸州市在工業污染控制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過去的環境管理工作一直是以環境質量保護為目標,以工業污染源的管理為中心。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
8、水平的提高,現在人們更註重環境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因此,環境管理工作也要適時做出轉變,打破以工業污染源管理為中心的局限,以保障市民健康和創造良好生態環境為目標,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管理構架從生產源頭開始對污染物的產生進行控制,建立以“源頭控制”為主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