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19214
大小:7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8
《轶事记录法应用中问题及应用策略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轶事记录法应用中问题及应用策略探究【摘要】目前,幼儿园教师在运用轶事记录法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观察目的不明确,记录存在主观性,对事件的记录不完整,解释与分析缺少针对性等。要正确运用轶事记录法,教师要明确轶事记录法的基本要求,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完整记录事件,在记录和分析时避免主观倾向性。【关键词】轶事记录法;客观性;问题;对策;教师【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22-04轶事记录法是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以记事为主,对被观察者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一些典型行为或事件进行客观记录的一
2、种方法。〔1〕教师可以运用轶事记录法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价值的和突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在进行观察记录时,教师主要记录的是幼儿的表现,而不是记录教师怎么教,要全面观察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事件的过程,幼儿的行为、语言、情绪变化(语调、面部表情等)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在场幼儿的活动等,同时还要客观、准确、具体地记录所观察到的信息。通过分析这些幼儿真实的发展信息,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成长特点,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从而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轶事记录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观察方法。因为有了对幼儿行为表现的翔实、
3、客观记录,所以教师的“解读、重温和评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2〕然而,通过近一年的研究,笔者发现轶事记录法虽然有助于提高教师观察幼儿和反思教育行为的能力,但是教师在运用轶事记录法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笔者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希望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使用轶事记录法,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一、教师运用轶事记录法时容易出现的问题1.观察目的不明确教师运用轶事记录法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逐步改进教学,最终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观察目的不明确,不确定该观察哪个幼儿,也不知道该观察幼儿
4、的什么行为。“在室内、室外活动中,甚至入园、离时,幼儿会发生很多行为,我不知道记录幼儿的哪些行为才对自己的教学有用。”观察目的不明确,导致教师所作的轶事记录很难为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服务。笔者在研究中发现,一些教师在记录时抓不住幼儿的典型行为。幼儿每天在幼儿园里的活动很多,但并不是幼儿做的每一件事都有记录的价值。然而,有的教师随意抽取幼儿的一个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很容易导致记录的行为不具有典型性,不能有效反映幼儿的真实发展水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有时会因为进行观察记录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例如,有的教师会为了记录而放弃对幼儿
5、的指导,强调“我只作观察记录”。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记录时会干扰幼儿的正常活动,导致幼儿不能表现出真实的行为,最终使观察记录流于形式,轶事记录法也失去应有的价值。1.记录存在主观性在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对幼儿的新行为或有价值的行为的描述记录存在主观性,无法再现幼儿行为发生的真实情境。例如,一位教师在一次观察记录中写到,'‘在这一天的活动中他一直都是独来独往,很少听到他讲话”。这里的“独来独往”就是教师个人的主观判断。这些缺少客观描述的主观判断很容易误导教师,以致影响教师对幼儿采取的教学行为。研究发现,幼儿的性别、外貌、社会背景以及留给
6、教师的某一方面印象等往往会影响教师记录的客观性。例如,有的教师经常会使用一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描述幼儿,如愤怒、自私、固执和懒惰等。教师在记录中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往往会导致观察记录缺乏有效性,无法为教育评价提供客观依据。2.对事件的记录不完整在观察记录时,教师对事件的描述应尽可能完整和准确,以便真实再现行为发生的情境。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在观察记录幼儿的活动时会不自觉地记录下幼儿活动的结果,却忽略了行为发生的过程,以致遗漏了很多有价值的行为表现。观察记录:今天第一节教育活动是英语。明明①坐在椅子上。教师新授的内容是
7、几个国家的国旗,其他幼儿在活动中都积极投入,课堂气氛很活跃。在这30分钟内明明先后与旁边的幼儿说话,自己玩,站起来去玩前排幼儿的小椅子,用脚踢地面,眼睛看地面等。老师用眼神示意他安静,他却和老师玩捉迷藏,在同伴的后面躲来躲去。从以上案例看,教师对30分钟内明明行为的观察记录并不完整,忽略了对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幼儿的情绪表现和言语反应等的详细记录。这种以偏概全的描述很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对幼儿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1.解释与分析缺少针对性轶事记录法要求教师对所记录的事件或者行为作出简短的描述性解释,即对幼儿出现的行为进行解释,阐述行为
8、发生的原因。“离开了敏感的分析和解释,通过观察儿童而获得的信息将只是对观察者所见所闻的一种描述。”〔3)然而,许多教师在分析时常常不能紧密联系幼儿的行为,导致分析泛化,缺少针对性。笔者发现,有的教师会出现一些观察分析与客观事实不吻合的问题,如观察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