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18201
大小:6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8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分析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旨对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为脑梗塞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方法选取笔者单位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66例脑梗塞患者,并按其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辅加20讥复方丹参注射液+5%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血塞通组:33例,对照组基础上,辅加400mg血塞通+5%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o14d为1疗程;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经14d治疗后,血塞通组临床治疗总有
2、率为91.0%明显咼于对照组75.7%,差异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血塞通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明显,用药安全性良好,极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关键词:脑梗塞;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血塞通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脑梗塞属临床常见病;且发病急、致残致死率高。目前,脑梗塞西医治疗仍以改善患者微循环、控制和消除患者脑水肿、恢复尚存活的神经元功能等为主要治疗目标;而中医学则多以补气行血、通经活络来达到祛瘀血、生新血、通经活络等手段进行治疗[1]o笔者对本单位2013年2月〜
3、2014年2月间收治的66例脑梗塞患者分别予以采用血塞通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对比治疗研究。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资料文中资料均源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笔者单位间收治的66例脑梗塞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9例,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61.8±3.3)岁。66例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X1999年)[2]诊断标准;经CT检查后,均证实为脑梗塞。66例患者中,右基底节区梗塞患者22例,左基底节区梗塞患者18例,丘脑梗死患者17例,双基底节区梗塞患者9例。按患者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33例;血塞通组:33例。两组
4、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血压和血糖控制、降颅压等临床治疗。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辅加20n)L复方丹参注射液+5%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血塞通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辅加400mg血塞通+5%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d。14d为1疗程。3.疗效判定本文疗效评定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3]标准。治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100%;病残程度为0。显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6〜60%;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患者功能缺损评分降低
5、18〜45%。无效:患者功能缺损与治疗前无改变。恶化:患者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5%Z内。总有效率二治愈+显著+有效4.统计学利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显著,具统计学意义。二、结果1•两组临床疗效分析两组患者经14d治疗后,血塞通组临床治疗总有率为91.0%明显高于对照组75.7%,差异明显(P〈0・05),具统计学意义。2.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两组患者经14d治疗后,血塞通组平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统计学意义。3•两组用药期
6、间不良反应分析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任何明显不良反应。三、讨论脑梗塞属临床常见病;且发病急、致残致死率高。传统中医学将脑梗塞归至“中风”范畴,且公认为其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o目前,脑梗塞的临床治疗,西医多采用溶栓、抗凝等治疗为基础,及时调整、控制患者血压、血糖等;而传统中医学则认为,应以“补气行血”、“通经活络”来进行治疗,进而达到祛瘀血而新血生、活络通经的目的。血塞通主要有效成份为三七总皂甘,具有显著的抗血栓和扩张脑血管作用;因此,血塞通治疗脑梗塞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抗血栓、抗脑缺血、选择性扩张血管等积极作用。笔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进行了脑梗
7、塞的临床治疗研究,结果提示:经14d治疗后,血塞通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率分别为91.0%、75・7%,组间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血塞通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4±3・1)也明显优于对照组(14・6±4・0),组间差异明显(P<0.05)o同时,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任何明显不良反应。这与张明君、李强等人[4-5]的研究结果也基本一致。综上所述,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明显,用药安全性良好,极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田中旺•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06
8、):20.[2]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