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效果评价

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效果评价

ID:46805350

大小:6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8

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效果评价_第1页
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效果评价_第2页
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效果评价_第3页
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效果评价_第4页
资源描述:

《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效果评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超早期静脉溶栓对于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24h和治疗2\「后,神经缺损程度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早期静脉溶栓应用于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有很好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减轻患者痛苫。关键词:超早期;静脉溶栓;脑梗死;急救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是缺

2、血性脑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屮的70%,使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部病变[1]。为进一步研究超早期静脉溶栓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选取我院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观察,具体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我院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其中男31例,女11例,年龄45〜78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在46〜7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并不存在明显差

3、异,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1・2方法两组均检测血小板数量、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2.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进行必要的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脑细胞神经保护剂,保持患者呼吸正常;并对患者进行血管扩张、活血化瘀治疗等。1.2.2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在发病3h内用尿激酶120万U溶于浓度为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ml屮进行静脉滴注,时间为30mino滴注完成后要进行片露醇0.5g/kg的快速静脉滴注。1.3观察标准以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

4、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2]为参照评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最高缺损程度评分为45分,最低为0分。轻度神经功能缺损为0〜15分,屮度神经功能缺损为16〜30分,重度神经功能缺损为31〜45分。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24h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w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o3讨论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主耍是由于

5、负责脑部供血的颅内或颅外动脉发生闭塞性病变,从而未能及时向脑部供血,使局部脑组织的代谢需要与可能得到的血液供应之间发生供不应求现象[3],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脑血栓形成后,应尽快恢复脑部血液供应,从而防止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防止造成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超早期静脉溶栓是指在发病后3h内进行必要的溶栓治疗[4],可使血管再通,减少血栓的发生,从而减小供血不足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彩响。在我国临床上通常选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木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进行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24h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w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6、;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脑梗死患者采用超早期静脉溶栓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李玉环•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8):76-77.[2]马德有•超早期静脉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8):935-936.[3]李国贤,徐招柱,张华,等•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1,17(2):238-240.[4]王建军,区健刚,邹达良,等•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

7、版),2010,29(2):126-127.编辑/王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