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穴位埋线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疗效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穴位埋线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疗效分析作者:于川,许世闻,李桂香,申斌【关键词】胃热湿阻型;肥胖症;穴位埋线穴位埋线法是口前针灸科治疗肥胖症的常用方法,减肥效果良好,可明显降低体重及体重指数(BMI),能有效降低食欲,减少热量摄入,促进代谢[1]。但值得注意的是,肥胖患者来穴位埋线减肥时,大多都会有意地进行饮食或生活的调整,有时医师也会要求患者进行饮食调整,这就不能反映出穴位埋线减肥的真实疗效。故笔者从患者是否调整饮食为切入点,对穴位埋线治疗35例女性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0医诊断标准参
2、照1990年WHO针对亚洲人发表的《对亚太地区肥胖及其治疗的重新定义》[2]:BMI二体重(血)/身高(m)2o止常范围是18.5-22.9;23〜24・9为超重;25-29.9为I度肥胖;$30为II度肥胖;240是III度肥胖。1.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参照1997年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的标准分为5型[2]。其中胃热湿阻型主要表现:肥胖,头胀,眩晕,消谷善饥,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饮,脉滑数,苔腻微黄,舌质红。具备其中2~3项或以上,舌脉象基本符合者,即可诊断为胃热湿阻证。1.3入选标准因肥胖的程度、性别、年龄等对减肥疗效都会有一定的影
3、响,故本研究的纳入标准分层更加细化。BMI225且W39.9;符合胃热湿阻型分型标准;年龄18〜65岁;女性;坚持穴位埋线治疗连续2个疗程。1.4排除标准年龄大于65岁或小于18岁者;继发性肥胖患者;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最近3个月接受其他任何方法减肥者。1.5一般资料对2009年1-6月本院针灸科门诊减肥病历进行人工检索,其中符合上述入选标准有35例。治疗期间,提倡低脂、高纤维复合碳水化合物饮食,按低热量(2480kj/d)、高蛋白(占总热量的52%,每日不少于35g)>高纤维素饮食表饮食,限制饮酒、高脂、高糖饮食,每日做30min有氧运动。但
4、由于患者的个体生活条件及自律性的差异,部分患者未能按照医生的建议改善饮食方式,故根据治疗期间是否做到调整饮食方式将上述病例分为2组,來进行回顾性分析穴位埋线减肥的疗效。其中能按照医师的建议改善饮食方式的有16例,称为甲组;因各种原因未能改善饮食方式有19例,称为乙组。甲组平均年龄为(34.75±7.85)岁,乙组平均年龄为(37.63±4.71)岁,2组年龄比较,方差齐性检验F=2.77,P二0.0419,方差不等用非参数秩和检验,Z=-1.2106,P=0.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组I度肥胖5例,II度肥胖11例;乙组I度肥胖3例,II度肥
5、胖16例,2组肥胖度比较,方差齐性检验F二1・63,P二0.3201,方差相等用T-Tests检验,t=1.07,P=0.29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治疗方法取穴:中脱、天枢(双)、气海、丰隆(双)、带脉(双)、梁丘(双)o操作:患者仰卧位,暴露所需埋线部位,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银取一段消毒好的线体,置于埋线针针管的前端,用银子将线体推入针管。根据进针部位不同,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提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下,并根据穴位解剖特点,进一步伸入到穴位适宜深度。在获得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线体植入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出针后,
6、立即用干棉棒压迫针孔片刻,并敷医用胶贴。继续下一穴位操作。10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均使用一次性微创埋线针及生物可降解的PGLA线体。1.7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疗程后的体重、BMI、腰围、腹围、臀围的变化情况。腰围测量位置:在水平位酩前上棘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腹围测量位置:经肚脐的腹部水平围长。臀围测量位置:前经耻骨联合,两侧经股骨大转子,后经臀部最突出处围长。测量时将软皮尺紧贴软组织,但不能压迫,测量值精确到0.1cm,体重称最大称量120kg,最小刻度0.Io1.8疗效标准参照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
7、学术会议制定的“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3]。女性痊愈:BMIW26;显效:BMI下降24,但尚未达痊愈;有效:2WBMI<4;无效:BMT<2o1.9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检验以PW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若偏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2结果2.12组治疗前后体重、BMI比较(见表1)2.22组治疗前后腹围、腰围、臀围比较(见表2)表12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比较(一(―I)±s)表22
8、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治疗前后腹围、腰围、臀围比较(一(一纯)土s,cm)2.3治疗后不同时点各项指标变化值的组间比较(见表3)表3治疗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