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温中健脾法对慢性胃炎胃黏膜修复作用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温中健脾法对慢性胃炎胃黏膜修复作用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温中健脾法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的修复作用。方法治疗组42例口服益胃康胶囊,4粒/次,3次/d,用饴糖煎水服药;对照组口服温胃舒胶囊,4粒/次,3次/d。两组均观察2个月。结果益胃康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温胃舒组(P<0.05);屮医症状积分、胃镜观察及HP检测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V0.01)。结论益胃康胶囊为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药物。【关键词】益胃康胶囊慢性胃炎胃黏膜修复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所致的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与HP感染、自身免疫缺乏、胃酸等有密切关系。特别是1978年WHO将C
2、AG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非完全结肠化生列为胃癌前状态,目前公认若不能有效地控制其胃癌前病变,将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故慢性胃炎,尤其CAG的诊治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西医治疗上意在清除HP,用药较单一,副作用较大,疗效并不理想。临床以温中健脾为主立法,应用益胃康胶囊治疗慢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全部病人均为本院门诊和病房病人。证属脾胃虚寒兼血淤证型。采有随机对照法将67例分设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治疗组42例,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21〜40岁10例,40〜60岁32例;病程在2~10年37例,11〜20年5例;
3、伴腺体萎缩6例,伴肠化生3例,伴异型增生2例。对照组25例,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21〜40岁5例,40〜60岁20例;病程在2〜10年21例,11〜20年以上4例;伴腺体萎缩5例,伴肠化生4例,伴异型增生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1.2.1慢性胃炎均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胃镜检查观察符合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组织学分级标准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在井冈山举行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均为中度以上患者。1.2.2中医辨证诊断标准中医证型诊断参照2002年《中
4、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胃胶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证属脾胃虚寒兼血淤证型。主症和次症按分级标准分为轻、中、重3级。主症:①轻度:胃皖胀满或胀或刺痛轻微,时作时止,不影响工作及休息,胃部偶有喜按喜暖,大便稀澹,1〜2次/d,偶尔食后加重;②中度:胃脫胀满或胀或刺痛可忍受,发作频繁,影响工作及休息,胃部偶有喜按喜暖,大便稀瀟,2〜3次/d,有吋食后加重;③重度:胃脫胀满或胀或刺痛难忍,持续不止,常需服药缓解,胃部常喜按喜暖,大便稀澹,每日4次以上,经常食后加重。次症:①轻度:食量减少1/4,活动较多感气短,不问不答,偶有呕吐清水,口稍淡;②中度:食量
5、减少1/3,活动稍多感气短,问多答少,有时呕吐清水,口淡饮食乏味;③重度:食量减少1/2,未活动也感气短,不愿答言,经常呕吐清水,口淡不欲饮食。舌淡或淡紫,苔白,或舌下脉络迂曲,脉沉细。1.3给药方法治疗组予益胃康胶囊(由黄茯30g,白芍30g,生姜6g,丹参15g,九香虫6g,大枣10g,廿草6g组成,制成胶囊)4粒/次(0.5g/粒),3次/d,用饴糖煎水服药;对照组予温胃舒胶囊(合肥神鹿双鹤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粒/次,3次/d。两组均观察2个刀,观察期间停用有关药物。1.4观察指林①中医症状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胃胶痛的临床研
6、究指导原则"[1],将主症按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2,4,6分,次症按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记0,1,2,3分。②胃镜观察胃黏膜分度积分变化;③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分级积分变化。1.5疗效评定标准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胃皖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复查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减轻2个级度或达轻度,为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复查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减轻1个级度或达轻度,为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复查胃镜、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
7、转,减轻1个级度或达中度,为有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为无效。1・6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I检验,数据以土s表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2结果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表1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略)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改善情况比较(略)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改善情况比较见表3o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症积分比较(略)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镜改善情况比较见表4。2.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P变化情况比较见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