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78990
大小:83.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7
《清末官制改革与各省提法使的问题和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末官制改革与各省提法使的问题和策略清末法制改革是宪政改革的一部分,提法使的设置是官制改革的一部分,二者有机联系,不可分离。所以,必须把提法使的设置放在官制改革的背景下,与其共同考量,方町深化对这一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够得出较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反Z,以提法使的设置为视角,能够反观、具体化和深化对清末官制改革的认识,二者相辅而存、互为视角。清末官制改革可谓一波三折,提法使的最终出笼更是饱经艰难。要不要官制改革?怎样改?要不要设捉法使?怎样设?成为争论不休,难以定夺的一个论题。清廷决心己定,白官却屡屡发难;
2、朝野难达一•致,舆论推波助澜,构成了当时的基本政治生态。提法使的设置过程不仅是一场法制改革的过程,更是一种官场博弈。止是基于此,清廷在法制改革问题上表现为,既想学习、效法西方,走司法独立Z路,又想借法制改革Z机加强中央集权的矛盾心态。在这一心态指引下造成的道路选择和方案设计上的摇摆不定,使木来就已经陷入困境的改革更加曲折和艰难。提法使的设立过程是其集中表现。通过对提法使设立过程的考察,能够深刻揭示淸末法制改革的内在困境,并通过这一困境透视改革的最终结局。一清廷决心的表达与各方的回应晩近西人仪华Z后,清帝国的一
3、败再败不断促使国人反思与觉醒,加Z当时的精英不断研究和鼓吹西方的政治制度,历经半个多世纪Z后,清廷最高决策层最终认识到,必须进行改革,才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并最终下定了宪政改革的决心。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二十八FI,清廷颁布《立宪应如何预备施行准各条举以闻谕》①,向全国征求意见,具冇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清末宪政改革的疋式开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丁四日,清廷颁布上谕,任命载泽、世续、那桐、荣庆、载振、李俊、铁良、张白熙、戴鸿慈、葛宝华、徐世昌、陆润廉、寿耆、袁世凯共同编纂新官制;端方、张之
4、洞、升允、锡良、周馥、岑春煩选派司道大员来京随同参议。并酌派庆亲王奕助、孙家加、星鸿機总司核定。②人员安排阵容的彖华程度,暗示了清廷対此尤为重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二十三LI内阁奉上谕:“……我朝……非广求智识,更定法制,上无以成祖宗缔造之心,下无以慰臣庶治平之望……时处今口,唯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人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询……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1佃昭大信。故廓淸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③这道上谕论证了淸末宪政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清廷的上
5、谕以实际行动表达和宣示了改革的决心,也标志着清末宪政改革的止式启动,走出了犹豫不决的阶段。《立宪应如何预备施行准各条举以闻谕》赋予了举国几乎所冇的官员条陈议政的权力,大小官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清廷试图通过扩大言路的方式使决策更为正确与科学,表明了清廷改革的诚意。但是,清廷“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才盾基调,成为以厉法制改革过程中思想混乱的肇始原因,也给厉来的争论和曲折埋卜.了伏笔。造成了后来的司法独立述是集权中映矛盾选择的滥觞。清廷的上谕很快得到了官员们的回应,按照这个上谕,各方迅速派员进京参议。④
6、而口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迅速在朝野展开,这一扌li施本意是扩大议政的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讨论,使得问题更加明白和清晰,也更有利于推动宪政改革的进一步展开。始料未及的是,征求意见的上谕颁布之灰,讨论却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不是讨论怎样的改革路径才是最好的选择,而是对宪政要不要实行,尤其是官制改革要不要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在此过程中或观点真止有别,或带有利益的考量等诸多原因,致使各方观点很不一致,很多奏折超出了清廷所要讨论的“怎样改”的范畴,重新【叫到要不要改的讨论。冇的官员公然提出新官制不如旧官制,中国不能
7、进行官制改革,只需解决用人问题。⑤在清廷对于改革决心已定的背景下,官员们对要不要改、缓改还是马上改的争论,显然违背了淸廷颁布上谕的初衷,也使对于改革的争论复杂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让讨论重新回到怎样改的话题上来,真止为清廷的改革提出一些比较好的建议,清廷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二十三H颁布《整顿都察院慎选言官著军机大臣等妥议谕》,力图在御史群体中找到化解舆论导向的突破口。御史本身就是言官,直陈时弊,救时之偏,是其职责所在,御史在言论导向中的作用尤为巨人。清廷试图通过其控制的言官选拔机制,改变人员的任用
8、,把一些反对官制改革的言官清除出去,减少改革的阻力,而多一些合理化的建议⑥。清廷的这一谕旨却遭到了编修刘廷琛、御史王步瀛的批评,时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的王步瀛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丿J十舛日上《御史王步瀛奏请免裁都察院员缺折》,甚至认为科道不但不宜减,反而宜增。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十一月二十七口奕励等乂上奏折,重申原来的看法,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官制方案。⑧这实际上是对官制改革意见的最终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