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58679
大小:6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题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题与对策浅谈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的背后却隐藏着就业质量相对较低这一巨大隐患。本文通过解析“就业质量”的概念及研究指标,对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对策;随着国家近几年对中职教育的不断重视,屮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不断提升。但小职毕业生高就业率的背后却隐藏着就业质量相对较低这一巨大隐患。这一问题既影响中职毕业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同时也影响企业人员的稳定和生产,最终其至会影响中职学校的生存问题。一
2、、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概念及研究指标:(%1)就业质量的概念:在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上,当前国内学者已达成一致意见,即: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1】对这一表述,我们可以发现,就业质量应该是:衡量劳动者就业状况的优劣程度的综合概念,它不仅耍反映就业的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要反映劳动者工作环境、稳定性、满意度以及所得报酬的优劣程度等,是一项量与质的综合性范畴。(―)就业质量的研究指标: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评价就业质量的指标应当科学、合理,更多、更全面地考虑人的价值实现的诉求。笔者认为
3、,就业质量的研究指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薪酬水平。这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最直接的指标,也是最核心的指标。二是一次性就业率。即传统意义上的毕业生签约率,一次性就业率二非待业状态学生数/应就业学生总数*100%。[2]]三是对口就业率。对口就业率主要反映毕业生就业岗位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是否对口,是否在专业培养方案所列就业岗位群内。四是就业稳定率。主要考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Z间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长期合同还是短期合同,工作的连续性是否能够得到保证。五是劳资双方满意度。既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徳等综合素质是否满意;也包括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人际氛围、职业发
4、展前景等是否满意。二、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的原因分析: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既有来自社会、学校,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社会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在就业方面仍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儿方面:一是就业形势FI益严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减缓,企业用T需求出现下滑,现有岗位流失严重。二是就业观念歧视,目前社会普遍存在歧视职业教育,重视高学历文凭,轻视体力劳动,重视脑力劳动等不正常社会观念。(%1)学校原因中职学校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与市场需求符的合格技能人才,才能确保毕业生就
5、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提高。但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1..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是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是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前提。但当前有些中职学校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盲目的设置专业,造成了许多专业设置不合理、不科学。课程是实现教学冃的的重要手段。当前有些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教材使用陈旧,偏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课程等等。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目前许多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较多,企业技术人员较少。由于职业学校偏重技能的讲解,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由学校毕业直接工作,
6、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缺乏;同时由于屮职学校待遇不高,造成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人员很难吸引进来。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生产实践经验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随着招4: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的实践课都未能按质量完成,而是变成了观摩实习,这样就造成学纶的实践技能水平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毕业生自身原因由于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在校学习不努力,对一些机器设备操作不熟练甚至根本不会;有些毕业生缺乏良好就业观念,固守旧的择业观念,导致学生想去的地
7、方不要人,要人的单位没人去的矛盾局面;同吋部分学生口信心不足,认为口己到中职学校就低人一等,口暴口弃,不积极进取。三、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高的对策研究:1、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健全中职学校就业评估机制。各级政府应当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同吋要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多吸收中职毕业生;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传播功能,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改变长期形成的对技能型人才的偏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尊重技能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