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体诗意境中的虚与实

浅谈中国近体诗意境中的虚与实

ID:46758145

大小:6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中国近体诗意境中的虚与实_第1页
浅谈中国近体诗意境中的虚与实_第2页
浅谈中国近体诗意境中的虚与实_第3页
浅谈中国近体诗意境中的虚与实_第4页
浅谈中国近体诗意境中的虚与实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国近体诗意境中的虚与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国近体诗意境中的虚与实浅谈中国近体诗意境中的虚与实摘要:中国近体诗的创作与诗人的生活体验和周遭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在现实的物象中寄托了深切的情感,在对虚境和实境的整体把握中创造了完美的意境,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诗人想耍表达的情感。关键词:虚实交融;意境作者简介:高凤姣(1989.9-),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泰安,曲阜师范大学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中图分类号h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3-0-02艺术的境界都具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和阔度,无论

2、是绘画、雕塑、音乐,还是诗歌,它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使人的心灵和宇宙得到净化。意境是艺术家的独创,是在生活体悟的过程中心灵上突然得到的震动中诞生的,一般是以写实的笔触来描绘一幅传神的画面或场景,从而让观者留恋其中不断妙悟,最终成全艺术的完美意境。就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来说,自古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意在说明诗歌意境的深远。诗歌中意境的构建对诗歌意义和审美的传达是极为匝要的,营造一个好的意境就好似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将诗中的妙处一点点地渗透在诗中,让人读之,品之,而不能忘之。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词典》中关于“

3、意境”有这样的论述:“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的艺术境界。”[1]《中国诗学大辞典》中也说:“意境是一种特殊的形象创造,具有味之无穷的独特审美品格。”[2]每一首诗都有各自的境界。一首好诗,在诗人或读者面前,会在心中生发出一幅幅画血或一幕幕场景,这些景致在不同人的不同眼中定会有不同的呈现,对于画面也就出现了多种解读。由此得知,意境在每个人的心中必定有所差异,它的构建也呈现出多元指向,需要细细体悟。为了营造良好的意境,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就会注意对诗歌虚与实的整体把

4、握,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思相结合,以此來增强诗歌的意境,使人读之有如沐春风之感。《中国艺术意境Z诞牛》中引方上庶《天慵庵随笔》所说:“山川草木,造化口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一一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Z外,别构一种灵奇。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3]从方士庶的论述中,我们会发现,他所说的“实境”指的就是客观的自然物,也就是真真切切的生活中的场景。在实境的基础上,由外而内,“因心造境”,将处于原始状态的意境与诗人的人生

5、阅历相融合,创造出一种别有韵味的画面。而后,“以手运心”,将诗人心中的意境用文字进行加工,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來,促使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山苍树秀,水活石润”,简单的八字却表达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一种灵奇”O“灵奇”一说是诗人的心境与外在的自然环境产生共鸣时达到的主客合一的境界,是虚境,是诗人将眼观耳听的场景在心里加工后所呈现的图景。正是有了实境和虚境的两相结合才创造出了完美的意境和准确的情感表达。由此,在诗歌中,诗人要将形成意境的最原始的状态进行想象整合,“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心

6、中了见,当此即用。”[4]自然景物的多广是无法准确把握的,诗人在诗中所使用的自然景象是由情感表达的需要來决定的,并不是各种自然意象的罗列。诗人情感机制的触发与诗人的生活体验和周遭环境都是密不可分的,当心底的情感选定了物象整体,也就能最恰当地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情志也就由此生发。宗白华先生曾说,“诗的意境”就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神秘互相接触映射时造成的直觉灵感,这种灵感是一切高等艺术产生的源泉。⑸当诗歌创作主体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积聚与周围的具体物象两相辉映吋,就能利用内外之间的交流氛围,与对方达成心灵上的契合

7、。诗歌中语言的运用,最为简洁,也最能够表情达意。诗歌的确定的文本也仅是“召唤结构”,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读者根据其中真实的场景來进行填补。但是当诗中突出展现了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并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潜力吋,语言的功能就被弱化,意境的意义表达被无限生发。止所谓“意已得,言可忘”,对语言的领会直接促成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剖析,而实实在在的语言则完成其使命,开始带领读者走入诗人的内在,了解诗中隐含的情、志、意,并由此实现情与景的交融以及虚与实的把握。意境在读者头脑中的形成状态也就是读者的审美心理状态,是对语言中的自

8、然描写的再创造,也是读者个性化的创造。诗人借助文本中所展示的真实的、客观的物象,经由读者的判断和赏析,从而成就“具有共性的文木与读者个性的统一。”[6]诗歌的意境也就在对虚虚实实的把握中不断成形。袁枚在《续诗品》中说:“钟厚必哑,耳塞必聋,万古不坏,其惟虚空。”强调了虚实结合的重要性。在诗歌中,虚与实主要是指情与景的分别,有实景虚情,也有虚景实情。王之涣的《登黄鹤楼》里写道:“欲穷千里冃,更上一层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