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未来互联网发展历史与未来

浅谈未来互联网发展历史与未来

ID:46754758

大小:73.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未来互联网发展历史与未来_第1页
浅谈未来互联网发展历史与未来_第2页
浅谈未来互联网发展历史与未来_第3页
浅谈未来互联网发展历史与未来_第4页
浅谈未来互联网发展历史与未来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未来互联网发展历史与未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未来互联网发展历史与未来因为参与互联网发展的角色和背景的不同,出现了对互联网概念的不同理解和定义。从互联网物理设备组成的角度看,认为互联网主要是由传输链路和路由器组成的;从互联网逻辑组成的角度看,认为互联网主要由TCP/IP协议、尽力而为和无状态信息传递等组成;从应用的角度看,认为互联网主要以HTTP和Web的网站为代表;更有人从更加宏观的社会学角度看,认为互联网是一种由技术标准和“联系”组成的一个虚拟世界,是一种按比特方式工作的新型交流载体。本文对未来互联网的探索,将主要从网络互联的“逻辑”

2、角度看,探索未来互联网的架构、命名、编址和路由等的问题和进展。从这个你度看,在互联网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至少已经有过3次对未来互联网问题的大讨论,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技术大突破。(1)1960年代理论准备阶段。互联网采用的核心技术是包交换,这一时期业界讨论的焦点是包交换技术是否具有“未来”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初,PaulBaran等人发表论文,提出组建基于包交换技术的网络,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但由于当时占主流的电路交换技术所带来的强大商业利益和政治影响力,以及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处于发展初期等

3、原因,直接导致当时一些大牌计算机公司和电信公司,总体上都质疑甚至反对包交换技术,认为没有“未来”。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学术界奠定了互联网技术的理论基础,但产业界主流观点尚未接受,互联网的“未來”还只停留在纸面上。(1)1969—1993年试验阶段。光有建立互联网的理论不够,述需要通过试验来验证组建的可行性,以证明在现实中互联网是有“未来”的。1969年阿帕网的诞生表明从工程技术上讲,组建包交换的网络用于连接计算机是完全可行的。1983年TCP/IP技术在互联网上的成功应用表明,业界已经找到了这样一

4、种异构网络、大规模互联的技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有两个:(2)1994-2001年这一时期随着TimBerbersLee在互联网上发明了WWW(万维网)这样的“杀手级”应用,TCP/IP技术战胜ATM等技术成为最大的赢家,IP化成为潮流。互联网这一时期血临的最重要挑战已经不再是证明自己的技术可行性和站稳脚跟的问题,而是考虑统一后如何建设一个“新世界”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未来”的主要矛盾开始从“外部”转向“内部”,即自身的发展问题。IPv4地址(尤其是B类地址)即将耗尽和路由表的不断膨胀,是20世

5、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面向“未来”的核心问题。互联网的国际权威标准组织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提出了发展下一代互联网(NGI)的问题,并口给出了权威的候选技术方案IPv6o从这时起业界普遍认为,互联网的“未来”在于用IPv6替代IPv4o2IPv6固有缺陷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提出做下一代IP(IPng)的直接原因,是因为IPv4地址即将耗尽(尤其是B类地址)和路由表的快速膨胀,将直接导致互联网无法持续发展。为此,1993年在RFC1550里进行了征求新的IP协议的呼

6、吁,以替代当时已经使用了10年的IPv4协议,并公布了新协议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IETF收到了多个IPng提案,最后取长补短,丁7998年融合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IPv6协议。但很明显,最后正式批准通过的IPv6技术(RFC2460)部分满足了RFC1550提出的需求,因此直至今日虽然基本的IPv6地址长度、包头、路由和安全等机制已经确定和稳定,但一些所谓的“高级”特点仍然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屮。IPv6所针对的需求是在大约20年前提出的,并且按当时对IPv4互联网的认识和技术水平设计的。而当时的互联

7、网还没有商用,安全问题也不突出,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概念还没出现,因此IPv6沿用了现在看来存在诸多问题、当时看来非常完美的IPv4互联网体系架构(端到端透明性),主要针对的是地址短缺和路市扩展性等问题。端到端透明性是互联网最初设计中的核心思想,即将互联网系统中与通信相关的部分(IP网络)与高层应用(端点)分离,最大限度地简化网络的设计,将尽可能多的复杂性和控制放在用户终端上。这为后来互联网从实验室走向社会,商用化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决沱性的作用。但这一思想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互联

8、网最初是市具有共同爱好的技术专家设计开发的,他们之间相互信任;第二,互联网是由科研团体或政府研究机构管理下的非商用网络。这两个基本假设渗透到了互联网初期设计的方方面面。但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应用目的从教育科研的“公益”转向赢利为目的的“商业”,用户群体从“自律”的科研人员转向普通大众,应用环境从数据为主走向话音和视频,接入方式从固定走向移动,终端从计算机转向手机,从人际通信转向物联网,互联网从资源、网络到应用,从管理、安全到政策等,都面临着诸多相互关联的关键问题需要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