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51649
大小:5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劳技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劳技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唐山十六中分校牛淑玲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小学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手段与措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在劳技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师生在进行每一项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闪烁出创新的智慧光芒。那么,如何在劳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所谓创造,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所谓创造力是指人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作为教师应意
2、识到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到青少年的可塑性特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人的创造才能,他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给我们消除“创造是专家们的事”的成见,避开“创造发明高不可攀”误区以很好的告诫。初中学生有很强的创造潜力,这种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的祖先经过人类几十万年与环境斗争并传递下来的人的才能和精华。劳技课给了学生表现并发展这种能力的机会,如初一劳技教材《第一章手工制作与编织》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将纸片、布头、毛线头、竹木、塑料、金属片等材料甚至废品加工成具有个人价值的工艺
3、美术品的过程,确实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尽管初一学生的创造力受其心理特点制约,尚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的阶段,但作为劳技教师必须认识到这却是其他更高层次的创造力的基础。如果我们教师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实践,用新的方法去思索,去操作,去完成,就是他们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他们的创造力便能不断得到发展。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要使学生人人成为实践的参与者必须要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但在劳技课教学中,如果仍停留在“要我做”上,创作欲望哪里来呢?因此每一堂劳技课的导入应立足于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初一的劳技教育尤为重要,除了
4、简介教育内容、方法、有关制度外,还应激励学生立志仿效伟大的科学先驱爱因斯坦,用口己的双手,在实践中成才。此外,教师的新课导入应采取多种形式,如讲《学剪纸》一课,可以通过欣赏优秀的剪纸作品及声情并茂的讲解,从中使学生产生“我要做”的强烈愿望,让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开端。同时在课上,组织分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明确学习的榜样,在学生中营造不断进取,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三、鼓励独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享受成功的乐趣。劳技教学大纲规定,劳技课教学实践与理论的时间安排原则是2比1。有的老师虽然也按课表上课,但讲理论的课时多,让
5、学生动手操作的课时少,教师考虑学生动手操作比上理论课难管理,唯恐学生操作时出事故,而尽量不安排学生操作。这样,仅仅从本到本,从条条到条条,教学做不一,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几堂课下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形象也会受到损伤,因为“光讲不练是假把式”。还有的学生为了省时省力,往往仅满足于按图索骥,简单模仿,作品千篇一律,极少独创性。为此教师既要让学生有实践的材料、工具,分配好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的时间,还要经常鼓励独创。讣学生知道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完成复杂的操作活动是促进大脑皮层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陶行知先生一生重视“知行合一”
6、,为了强调实践比认识更为重要,乃至将自己的名字再次改为“行知”。陶行知先生有歌谣曰:“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此歌谣即使在今天仍有告诫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作用。歌谣题目为《手脑相长歌》,顾名思义是要我们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促使理论发展,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互相促进,互相协调。实际操作是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学生注意的对象变成手中直接操作的对象时,就使他们的大脑皮层处于积极的活
7、动状态。通过亲手做出一件件作品,使思维的结果物质化,成功者可巩固其所学理论,提高其技能;即使失败,也可使学生性思维更符合现实,更具有实际效果。成功的实践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喜悦之感油然而生,恰如庖丁解牛“为之踌躇满志”,学生往往感到45分钟过得太快,一节课下来又在切切地盼着下周早点到来。当然,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不断累积,由量变到质变。学生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教师提要求切忌一刀切,应当分层次要求。对于中下程度的学生,允许先模仿,因为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对于中上程度的学生,则应要求独创。除了评定作品等级
8、时将独创加评定作为考核硬条件规定以外,教师应经常表扬具有独创性思维和独创方法、技能的作品及作者,以收到强化刺激的效果,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能使人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设想,使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新成果。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