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47479
大小:6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庄子的艺术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庄子的艺术精神摘要:本文列举了徐复观先生《中国艺术精神》一书对庄子艺术思想的研究,从人生观、生死观等角度展现出庄子对万事万物博大悦纳与善意的精神境界,分析了庄子“至乐”天乐与儒家仁义之乐的区别,消除了人们对庄子“消极避世”的片面理解,探求庄子特立不羁的外表之下掩藏的艺术精神。关键词:艺术精神道德圆满俱足境界自由一、“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他一会儿是尖锐无比的人生解剖师,一会儿又是沉湎往事的诗人,一会儿是濮水上悠游的垂钓者,一会儿又是土屋前闲坐的穷汉。有时他去远游,有时又安坐家中,洋洋洒洒地记录自己的思想。他太丰富,太浪漫,太抒情,太不拘一格,同
2、时又行踪不定①。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奇怪的一位先哲一一他隐逸山林,对宇宙自然却有着超然的大智慧;他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追求对象,却在不经意间成就了至高的艺术精神。他“无欲无求、崇尚无用”的风格,被千千万万代后人揣测又推敲,也不知是否有人真的了解他的内心。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徐复观先生将他写庄子的一章命名为"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作者在自叙中曾说道:历史中的大画家、大画论家,他们所达到、所把握到的精神境界,常不期然而然都是庄学、玄学的境界②。由此可见,庄子的艺术精神其实是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中最本质的思想。艺术的核心是“美”,故最高精神同样也
3、是最美的。中学时读《庖丁解牛》,便觉得字里行间都充盈着一种和谐的美感,“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P,霑然响然,奏刀?d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③。我猜测,庖丁解牛时可能并没有刻意追求奏刀之声的动听,然而正因为他所向往的是"道”,是“目无全牛”那炉火纯青的熟悉,故人与牛这两个个体之间的对立能够消解;许多遍的练习使他可以轻松地让自己的双手为心灵所驾驭,操作时不需以目视而只以神与牛相遇,解牛的过程不复有任何阻碍,成为纯粹自然的过程。因此,解牛之声“莫不中音”,解牛的动作才能“合于桑林之舞”。无欲无求又看似无
4、用,却“不期然而然”地获得了极大的美感,这正是庄子全部思想的一个重要特性。解牛事虽小,却从中可见宇宙万物运行之机理一一万事万物之“巧”皆应以与自然造化相协调为最高之境界,非刻意,不造作,不为小节耗费气力,方能将身心托付于对大善、大美的追求,获得与造化同工的大巧。二、庄子与儒家的关系先秦诸子的思想理论对华夏影响最深刻的应当说是儒家。庄子对儒家并不排斥,甚至在很多方面受其影响甚为深刻。但从艺术角度来看,儒道二家仍然有本质不同,孔子对于音乐艺术,是一开始便下意识地将其作为完善人格、提升修养的途径;而庄子的艺术思想中则不存在这种目的性,艺术对他而言,只是纯粹
5、地为了“怡然自得”,享受精神自由。如在''乐”的问题上,徐复观先生曾将两种思想作了比较:儒家也重视乐,但儒家对己是乐,对天下国家则是忧;所以孟子说:“故君子无口不忧,亦无口不乐。”因为儒家的乐来自义精仁熟。而仁义本身,即含有对人生不可解除的责任感,但庄子之道是艺术精神,要从一般忧乐中超越上去,以得“至乐”、“天乐”,这便不同于挟带有责任感的仁义之乐④。对于人世,儒家要给孑“救济”,道家则寻求“解脱”。从道德伦理角度看,似乎前者较好;论艺术精神,又数后者更佳。很难说两种思想哪一个更高明,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它们发挥的作用互不相同又互为补充一一儒家思想成
6、为中国人几千年来做人、治学与出仕时的道德准则,道家的精神则在绘画、诗歌创作中被不断传承和创新。再具体地说,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儒家的教化是身处人事之中时对自我的规范;道家营造的境界更像在喧嚣、争辩之外,每个人心里一处隐秘的世外桃源。三、庄子的艺术思想对他人生观的影响庄子的艺术思想同时影响了他的人生观。谈到人生,艺术与道德又出现了一些极为统一的特征,比如,对自己与一切人和物的平等看待:“寓诸庸”是自己虚静之心,超越了、也是摆脱了世俗以自己的才知为“用”为“成”,超越了、即摆脱了以一时一地的结果为“用”为''成”,而发现了每一人、每一物皆有其自用、自成,且
7、无用于此者或有用于彼,毁于此者或成于彼,所以便将自己对人、物之态度,寄托于各人各物自用自成之上。“因是”、“寓诸庸”,实际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两种说法,即是此处之所谓“不谴是非”⑤。对徐先生的这段论述,我实在是极赞同不过了。庄子涵融万物的“不辨是非”与鄙薄之人的“不辨是非”如此容易被混为一谈,而我曾经是那自以为具备了庄周精神的“鄙陋”之人。看不懂世俗,辨不清是非,面对纷繁的世界选择了躲避,便自以为是那潇洒的隐逸之士了。殊不知这只是他精神的最表层罢了,其对万事万物博大的悦纳与善意,并不是仅仅逃避了世俗就能达到的境界。庄周的生死观除却对命运的无奈与“精神不灭
8、”的观念外,又落到了“物化”之上:物结乃生于“虑”,虑便有计较之心,计较必生哀乐之情。虑是生于心知的作用。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