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秦汉不孝罪

浅论秦汉不孝罪

ID:46746255

大小:7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秦汉不孝罪_第1页
浅论秦汉不孝罪_第2页
浅论秦汉不孝罪_第3页
浅论秦汉不孝罪_第4页
浅论秦汉不孝罪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秦汉不孝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秦汉不孝罪姓名学号20087⑹042年级学院浅论秦汉不孝罪摘要:中国古代家国合一的族姓统治形式和忠孝一体的哲学观念,是不孝入罪的社会背景。不孝罪随着时代的发展、孝观念的变迁而变迁。它在先秦社会是一种轻罪,到了战国时期的秦,始被刑罚认真对待。两汉四百余年,不孝罪又随着以礼入法的进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多。之后各代,沿着汉代以礼入法的进程步步深入,对于不孝罪的惩治愈来愈重,到唐律终入“十恶不赦”之条,永不得翻身。关键词:秦汉;孝观念;不孝罪;以礼入法;忠孝一体一、前言何谓“孝”?《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①“孝”

2、作为一种观念,至迟产生在商周Z际。但早期的“孝”与秦汉Z时的“孝”,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四周时期的“孝”主要以“享孝”、“追孝”为内涵,其适用对象是已亡故之人,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但孝事父母的理念已经存在。春秋时期,伴随着宗族式大家族的逐渐解体,以及对鬼神敬畏观念的减轻等,施孝的对象明显收缩。奉养在世父母为内容的“孝”,成为孝观的主流。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孝”的意义又有所扩大。曾子对孝冇一个总结:“孝冇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英下能养。”②能养只是最低层次的孝。凡是有违于孝道的行为,都被称之为“不孝”。然而,尽管法律源于道德,道德是法的精神和灵魂,而

3、且从长吋段看存在伦理法律化的倾向。但是,伦理法律化并不等于伦理规范直接进入法律,成为法律条文,而是要经过降格化和具体化的立法技术处理。所以,不孝Z名并不等于不孝Z罪,真正入于刑律的“不孝罪”应是较低层次的。二、刑法意义上的不孝罪不孝入罪应晩于孝伦理观念的形成。较可靠的最早明确提出对不孝罪进行严惩的是《尚书•康诰》。对不孝罪的惩治始于文王。但是,用什么刑罚来惩治不孝罪,未见明确规定。捉倡对不孝Z人,以道徳教化为主,不是一味地刑杀。实际上,春秋这个社会大动荡时期,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意识形态等都受到严重冲击,宗族、等级、孝事父母,在吋人的观念屮都不是重要的东

4、西。载于史的不孝之事很多,事实上,一部春秋战国史,父子相杀,兄弟相残,不绝于史。不过,尽管时人孝的观念淡薄,但“孝”还是公认的社会美德,某些图谋大业的人还举着“孝”的旗帜来笼络人心。真正对不孝罪实行认真惩治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当然,这不是由于秦更注重孝道,而是秦自从商鞅变法开始,法家的“重刑主义”刑罚理论被贯彻到了司法实跖任何触犯刑律的行为都会本着“轻罪重刑”的原则予以严惩。到了汉代,“孝”观念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号称“以孝治天下”,相应地对于不孝罪的重视也超过以往任何朝代。那么,秦汉时期入于罪的不孝主要冇:不养亲、不听教令%1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上海

5、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98页。%1李学勤著《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2页。、轻慢尊亲、殴杀尊亲、诬告尊亲、居丧不谨、为后不孝、妻后母、与母别居、告子不孝等。三、秦及两汉不孝罪的变迁孝观念自产生之时起,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先是曲西周时期的追孝、享孝为主流,转变为春秋中叶以后以奉养在世父母为主流。而孝观念的变化会直接导致不孝的意义变化,相应地,刑法意义上的不孝罪也会随z冇所变化。秦汉四百余年,社会主流思想随时代思潮不断变化。秦是一个尚法的时代,法家思想在这里得到实践。汉初重黄老之术,战国后期兴起的“黃老之学”成为统治之学

6、,,“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上升为“君人南面Z术”①。从汉武帝开始,儒学逐渐由“圣人Z学”成为官方主流学说。“引经入律”、“援礼入法”的进程正式开始。不过,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对儒生忠丁经與的“迂腐”并不以为然。“他对儒术的尊重是有前提的,也是有限度的……他所取于经术的,不是训诂传释,也不是对于,道,的内在体悟,而勿宁说是倫学高人华美的外观。”②所以,所以,一直到西汉后期,很多经学所认定的不孝之举并没有受到刑罚的重视四、不孝入罪的社会背景为什么不孝会入罪,并成为不可宽恕的重罪?先来看商周时期不孝入罪的原因。商周社会的孝观念是以对先祖的追孝为主要内容。中国上

7、古社会是“国”与“族”的合一,“族”或“邦”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国家的统治,实质上是家族对家族的统治。为了保持本家族的长盛不衰,就有必要以供养先祖的形式来加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以求得家族组织的延续。所以,不孝入罪就是对凝聚家族、维护家族统治地位的自力保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族式家族的解体,小家族的增多,“孝”的概念有所变化,转向了以孝事父母为主。后来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墨、道、法、杂、纵横等家对于孝的内容、作用、解释立足于各自的理论体系,各有特色,异彩纷呈。但是,有一点不可忽视,即各家对孝作出解释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阐释“父子天性”,更主要的是为他们的政

8、治理想作理论铺垫。这里各家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同一条路,即家国并举、忠孝并提。用一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