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余姚方言助词特点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余姚方言助词特点研究(一)前言《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方言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54.。詹伯慧认为:方言就是人们常说的“地方话”,它是通行于某一地点或某一地区的交际工具,语言学家对方言的理解正是着眼于它的地域性,把方言看作“语言的地域变体”的。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袁家骅认为,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和支裔,具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于民族的统一标准。这
2、个定义可以包括所谓“语言的地域性变体”袁家骅等.汉语方言概要.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方言的这些定义即为狭义方言,是指地域方言,“它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叶蛮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184.地域方言在汉语中俗称“话”,如“江浙话”通常指吴方言叶蛮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184.。方言研究历来受到高度重视,其意义之大自不必多言。全国各大省市甚至县镇的方言都被调查过,余姚方言也不例外。自宋元以来,史称“吴歌杂曲,并出江南,越声曲调,并出余姚”,说的正是“余姚腔”。其
3、名称,最早见于陆容《菽园杂记》:“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皆有习为倡优者,名为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北京:中华书局,1985.124.作为古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余姚腔,俚词肤曲、杂白混唱、以曲代言,通俗易懂,一度风靡全国。因此,当时的余姚方言巨大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如今由于余姚腔的衰落、经济文化重心转移等诸多因素,余姚方言日益衰落和消亡,主要是指语言而非语音腔调。阿姚.余姚话随感.余姚日报,2010.(7).因此、研究余姚方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二)汉语方言研究的历史汉语方言词汇研究源头可追溯到西汉杨雄
4、的《方言》,郭璞赞其:“考九服之逸语,标六代之绝语”郭璞.方言注序.直隶书局,1923.10.鲁国尧先生揭出,“方言”一词首见于文献且以此称书名皆始于应劭。鲁国尧.“方言”和《方言》.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被公认为最早研究方言词汇的书。后来,东汉刘熙《释名》主要以声训法解释社会生活中各种有形事物与无形观念命名的由来何志军.刘熙《释名》与汉代文体形态研究.学术研究,2010(5).,但却保存了许多关于当时的方言,也称得上方言词汇研究的代表作品,如:水沃出所为泽曰掌,水停处如手掌中也。今充州人谓泽曰掌也!(《释水》)刘熙.释名卷
5、七.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06.之后晋代郭璞的《方言注》对《方言》作了创造性的补充和说明。郭璞之后,我国传统语文学被称为“小学”,研究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方面偏重于读音和意义叶蛮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1.4,虽存在零星方言词语,但未有方言词语整理的著作出现。直到传统语文学全面发展的清代,难登大雅之堂的方言俚语才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线,好古思想的影响下,方言词语搜集和考证工作异常火热,出现了不少著作,如:钱大昕的《恒言录》、胡文英的《吴下方言考》等。此外,清末学者章太炎对杨雄以后方言不受重视的现象不满,亲自
6、搜集,编成《新方言》11卷。上个世纪20年代后,随着外国现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流入,汉语方言的调查开始打破传统方言学的束缚,但遗憾的是当时也只专注于语音方面,方言词汇的特点和语法尚未受到重视。进入50年代后,汉语方言词汇调查得以突飞猛进:1951年,陆志伟搜集了北京话的单音词汇和部分单音词根,编纂了《北京话单音词词汇》,是较早的北京方言词典;1955年,中国科学院河北省分院语言研究会对河北及天津方言词汇做了普查,编写了《河北方言汇编》,这是较早的一次大规模方言词汇调查。此外,1960年出版的《昌黎方言志》对昌黎方言词汇作了细致调查,其中的
7、“分类词表”将词汇分为36类,成为后来调查方言词汇的范本。70年代中期以后,从十年动乱中恢复发展的汉语方言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出版了一大批方言词汇集,如:成刚《北京方言词典》(1985),。陈章太、许宝华、汤珍珠主编的《上海方言词汇》(1991),朱彰年等《宁波方言词典》(1996),许宝华、富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1999),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1999)。特别一说的是《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由412部分地词典构成,全面记录了中国国现代汉语方言词汇。因此,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真正兴于二十世
8、纪七十年代末。随着汉语方言词汇的重要性日益被大家认识,人们才意识到方言的特征研究不光在于语音层面,也同时在于词汇和语法层面。随着汉语方言词汇调查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