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文献综述】

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文献综述】

ID:413301

大小:3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07-30

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文献综述】_第1页
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文献综述】_第2页
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文献综述】_第3页
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文献综述】_第4页
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 目: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作为一个萧山人,我有义务让大家了解萧山这个地方。我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是想让大家通过对萧山方言熟语的文化特点的认识来了解萧山。了解萧山人、萧山这个地方,了解这个拥有8000年文化历史的地方——萧山。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熟语的一些概念。广义的熟语是一种包括成语在内的,具有一定固定结构、特定含义的,在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语言形式。狭义的熟语是一种长时期在民间流传的,包括惯用语、俗语、民谚、歇后语等在内的定型语类①。熟语的地方文化特色

2、,指的是熟语所反映出来的事物、现象、观念等为某一地方所特有的,不同的地方在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特定行业、意识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反映到熟语中则使熟语的语义内容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②。所以通过对萧山方言熟语的研究,可以认识到萧山方言熟语所反映的萧山文化的特点,萧山人的特点。这个方案是可行的。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萧山方言属杭绍方言群。因受邻县方言影响,县内各地区之间的言语各有特点。赭山,南阳等地有较多的海宁话因素;瓜沥,党山等地绍兴语音较重;欢潭,浦阳一带含较多的诸暨音韵;许贤,楼塔地带,渗杂着富阳

3、词语;西兴,浦沿等地受杭州话的溶融较大。代表本县方言的是城厢镇语言。萧山方言属江南吴语,较北音接近古音,至今仍有古音余痕。如:防读作;肥[fei]读作[bi]。在声调中,保留着较多古汉语入声调。在句式中,古文中发问常用“何”字,今此种句式犹存,如“何个”(哪一个?),“作何”(作什么?),(“何”读作[xo])。 6宋高宗南渡,北方人徙居县境,从此本县方言中较多地夹杂了北音,有些含入声字的词,已经把入声字改为仿北音的舒声字了。如“鲫鱼”呼作“济鱼”;“后日”呼作“后昵”:“一击”呼作“一记”;亦有全为北音所取代的,如:“黑鱼”呼作“海鱼”;“白鱼”呼为“排

4、鱼”;“蛋黄”呼为“蛋荒”等。 解放后,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人口迁徙等因素的影响,本县方言的混杂性有增无减,但除声调变化较大外,声、韵母基本不变。1959年杭州大学方言调查组曾来萧作过方言调查。1964—1966年间,浙江省方言调查组再来萧调查,本章的语音部分,系根据当时驻萧调查的蔡勇飞(现杭师院中文系教师)的原稿整理的,主要发音合作者是蔡建华,陈照贤③。关于萧山方言中的熟语,关于萧山方言中熟语的文化特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俗语和歇后语。虽然与民俗文化有关的成语有很多,但由于其来源等原因,成语总体上表现出比较典雅的风格

5、书面语色彩较浓。在此,我们主要介绍惯用语、俗语和歇后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1.惯用语与文化。惯用语是人们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具有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特点。在风格上,具有通俗性和鲜明的口语色彩;在表意上,其语义具有双重性。除字面的语义外,还具有深层的比喻引申义。例如“炒鱿鱼”(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吃鸭蛋”(比喻在考试或竞赛中得零分)、“铁饭碗”(比喻非常稳固的职业、职位)、“醋坛子”(比喻在男女关系上嫉妒心很强的人)、“戴高帽子”(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等。其他如“吃大锅饭”、“半瓶醋”、“马后炮”、“跑龙套”、“空城计”、“紧箍咒

6、”、“吹牛皮”、“丢乌纱帽”、“戴绿帽子”、“唱双簧”、“走马灯”。2.俗语与文化。“俗语是民俗的‘活解是说不清、讲不透的,只有对这些惯用语具体的民俗文化语源、修辞构词方式及色彩解释清楚,才能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菩萨”、“鬼门关”等惯用语,如果仅从字面上讲化石’,是民俗形态或民俗事象长期积淀并在语言中得以反映和保留而形成的”。具有幽默、生动、通俗的特点,在日常口语交际中经常会遇到,因此,汉语学习者对俗语也是兴趣浓厚。在交际中使用俗语要注意其感情色彩,以免造成尴尬或误会。(1)褒义俗语多用来赞赏别人,如:“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有志不在年高”;“浪子回头

7、金不换”;“姜是老的辣”;“活到老,学到老”等。(2)贬义俗语“6多含嬉笑戏谑的意味”,或贬斥或挖苦,但不敌对,如:“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吹胡子瞪眼”;“狗眼看人低”;“鸡蛋里挑骨头”;“打肿脸充胖子”;“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等。(3)中性俗语多是反映人们生活经验的,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春捂秋冻不生病”;“药补不如食补”;“原汤化原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笨鸟先飞”;“百闻不如一见”等。3.歇后语与文化。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构成的带有双关(隐语)性质的民问常用语,是流行于民间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熟语形式。歇

8、后语结构形式独特,具幽默、通俗、含蓄的风格色彩,并蕴含着浓厚的民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