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741016
大小:5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困生培养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学困生培养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的确,从教十五年来,让我记忆犹新、牵肠挂肚、绞尽脑汁的,往往不是那些优秀生,而是那些班级中的学困生,他们让我倾注了大量心血,也往往是他们让我头痛不已。所谓的学困生,就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暂时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少数是由于智力和生理有缺陷外,大多数学困生的形成是由于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失误等因素造成的。作为教师,要细心观察,分析他们成绩落后的真正原因。只有对症下药,
2、才能真正见效。为了学困生的点滴进步,我不断思考,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在转变他们的同时,我自己也获得了很多经验,得到了快速成长。一、基础,让我重新审识课本初中化学是在五四制中学初三学年(或者是在六三制中学初四学年)开设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很多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已经形成,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学生也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或者是分层状况,自然也就存在了较多的学困生。尽管如此,对于化学学科而言,每个学生仍然是我们手中的白纸,仍然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新课开始,我就不断给他们灌输“只要肯学,化学并不难学”“学好化学,终
3、生受益”的思想,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化学学习。在学习化学之初,我经常给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管你的数学基础是怎样的,不管你的文学功底是怎样的,只要用心,每个人都能学好化学。”说这话时,我的眼睛总是注意捕捉那些学困生的表情变化,从中搜取重要信息。如果有的学困生眼睛为之一亮,那这些学生就更有希望转化,反之,这部分学生还需进一步思考良方。在教学中,我总是因为学困生理解不了基础知识,解不出题目痛苦不堪,有时甚至非常气愤。为什么有些问题我耐心、细致地讲解了很多遍,学生却充耳不闻、毫不理会呢?多年来,随着和学困生的接触,我渐渐发
4、现,我从没站在学生的位置对知识进行讲解,始终是从我的角度出发。所谓的“简单易懂”,是站在我的认知层面上的理解,而学生理解问题的角度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甚至与教师的理解完全不同。为了让学生能明白问题的实质,我重新审视课本,思考每个知识点,寻找适合学生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一般要求先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再标注上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我发现,化学式的书写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于是,我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标上化合价书写正确化学式”这一步骤。针对很多典型的化学方程式,我还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很多在这一方面存在困难的学
5、生逐渐从畏惧化学方程式的阴影中走出来。与此同时,我的授课艺术和认识课本的层次也有了质的飞跃。二、激励,让我充满爱心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中常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心理压力大。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方面均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进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如果教师的爱是真挚的、无私的,学生一定能够感受到,而且他们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转变。实践表明,只要教师
6、把爱的情感倾注到学困生身上,就会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和行动上的回报。三、实验,让我提升素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几乎每一个化学定律的发现都以实验为基础、为手段。化学实验能够把微观粒子之间进行的抽象的变化以宏观的现象直接展示给学生。化学实验无处不体现出学科特有的美:化学实验的神秘之美,变化万千的实验现象之美,排列方式的错落有序之美,比例巧妙的玻璃仪器之美……这些都能唤醒学生探究化学学科奥秘的渴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然,这些实验也定会深深吸引学困生。为了在化学学习中帮助学困生,我有意识地让学困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进一步强
7、化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一系列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夯实了我的理论基础,正确引导我的教学行为。同时,让我懂得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只是凭着死记硬背是绝对不行的,只有结合实践和实验,才能得到真知。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在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教师平时要博览群书,深挖教材,钻研业务理论知识,研究新课程教育理念。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教师只有靠自己内在自然散发出来的魅力才能从根本上感染学生,从而诱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将学习兴趣转变成他们的学习内动力,以达到自主有效学习的目的。因为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
8、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真正掌握它、应用它。(责编张晶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