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六安出土文物的耕战文化特性

探析六安出土文物的耕战文化特性

ID:46703211

大小:6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6

探析六安出土文物的耕战文化特性_第1页
探析六安出土文物的耕战文化特性_第2页
探析六安出土文物的耕战文化特性_第3页
探析六安出土文物的耕战文化特性_第4页
探析六安出土文物的耕战文化特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析六安出土文物的耕战文化特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析六安出土文物的耕战文化特性摘要: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等工作,出土的许多珍贵文物,反映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艺术无所不包。但从出土文物的主要种类、用途及数量等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些文物具有显著的农耕和战争两种文化特性,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社会变革、军事斗争等方面的状况。关键词:六安;出土文物;耕战文化中图分类号:[K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144-01六安地处江淮之间,位于安徽省西部,俗称皖西。在古代,优越的自然条件、富庶的物产资源,使得皖西成为交流沟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在皖西这块

2、沃土上创造了令人眠目的古代文化。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物普查等丁作,出土的许多珍贵文物,反映的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艺术无所不包。但从出土文物的主要种类、用途及数量等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些文物具有显著的农耕和战争两种文化特性,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社会变革、军事斗争等方面的状况。一、六安出土文物蕴涵的农耕文化特性皖西历史上曾经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么一,自古就是华夏重要的农耕地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农业是文明产生的基础”,原因在于:农耕必然趋于定居,由于生活的定居化,从而促进村落、邻里等初级社会形态的形成,使得帝王、君主便可依土地划分和管理国民

3、,依土地修建城池,依土地进行分封,依土地建邦立国,依土地划分州、郡、县、乡、亭、里,依土地征税纳赋等,进而使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同时,只有农业生产(主要是食物生产)丰饶以后,才有可能分出一部分劳动力从事农耕以外的生产与活动,包括畜牧业、手工业等方面的生产,促进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乃至公共权利产生,也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秩序,因而,农耕生产是文明产牛的基础。皖西文明进程同样如此。考古发现,早在10万年前,皖西先民就在皖西的土地上开拓,大约6000年前开始形成了村落,从事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出

4、现了文明的曙光。唐代字书《广韵》说:“皖,明星也”,即蕴涵着文明曙光之意。同时,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至少在公元前7000年前后就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和长江流域下游岀现较为发达的农业,形成了以小麦和水稻两种作物为主的农耕屮心。皖西亦处于这个屮心。后來在长期农业生产中,皖西先民发展了经济,逐渐创造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的农耕文化,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如皖西的先民用木耦耕出,磨蚌壳除草,种植水稻等作物。相传禹除在皖西治水外,还让他的助手益和稷教当地百姓“农殖百谷”。“从考古发现和史籍(甲骨卜辞与《史记》)可以知道,商代皖

5、西不仅向屮原进贡占卜用的大龟,还有'六'地妇女在商宫廷专司巫卜。商人崇巫喜卜之风为楚所继承,楚统治皖西后,这种风气又在它的故土流传,成为原始道教的温床。”又如“楚声在西汉还很流行,上至宫廷,下至民间,江淮之间,无论老幼,皆能楚声。”“西汉哀帝的皇家乐队编制中,规定有'淮南鼓员四人而从语言角度來说皖西地属江淮方言区,一直没有受到北方语言的侵扰,而保持自己的特色。“可以推测,在秦始皇没有统一六国之前或更早,江淮官话区应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因而具冇自己的语言特色,即使后来历次的战争或外来的侵略,因为人口的基数太大,因而有可能保持自己的语言特色。”而且江淮

6、方言的这种地域特点与江淮的地理原因是有联系的,它“在自然地理分布上属于江淮分水岭地区,而这一地区止处在南方语系和北方语系的交汇与对角线。这里襟江带淮,地分南北,水化两流,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江淮地区独特的方言特色。”从文学艺术角度,皖西是商周时期“南音”流行的地区之一。南音既是歌,也是诗,可用乐器伴奏。《诗经》中《周南》、《召南》就有江淮间民歌。皖西自古还是三苗后裔“九江蛮”、“庐江蛮”的活动地区,他们与西南苗、瑶等少数民族同源。在南北朝时期,山外的“蛮”人逐渐融合于汉族。但却把“蛮”族文化的精粹保留到现在。如男女对唱、声调激越高亢的“挣颈红”

7、、戴上面具演唱的“傩戏”等。另一方面,从秦汉时期重视水利兴修的角度来看,皖西农耕生产也较为发达,为农耕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皖西境内主要流淌着涓河、史河和杭埠河三大河流,分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I韦I绕三大河流形成的冲击平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便利,也是皖西开发最早的地区。最早在新石器时期已开始了原始农业。春秋楚庄王时期,孙叔敖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纳川吐流,灌田万顷”,开始奠定了皖西北部2000多年农业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以芍陂为中心的农业区。西汉初年,刘邦侄子刘信被封地龙舒。当时龙舒还未开发,低洼而多涝,刘信组织百姓开凿了七门堰(今杭埠河

8、下游)。以后经东汉末刘馥、明代刘显组织维修,逐渐发展为皖西的高产农业区。东汉明帝时,水利专家王景担任庐江太守,又大规模维修了芍陂,还大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