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687733
大小:92.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11-26
《孟子论辩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孟子論辯探究林憶芝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二零零三年八月壹、引言在〈滕文公下〉弟子公都子問孟子:「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孟子即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孟子並非逞口舌之才而與人爭辯,其辯是逼不得已的。孟子身處戰國之世,邪說暴行充斥,已到了「仁義充塞」、「率獸食人」之境地。孟子本其捨我其誰之氣槪,自比於禹、周公和孔子,繼承三聖之責任,力拒楊墨無君無父之邪說,爲「正人心,息邪說」而辯。在〈滕文公下〉孟子直斥楊墨二家爲無君無父之禽獸:「楊氏爲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
2、是禽獸也。」孟子與楊墨之徒辯,因爲楊墨之說與仁義之道不合,程子曰:「蓋楊氏爲我疑於義,墨氏兼愛疑於仁」,「故孟子止闢楊墨,爲其惑世之甚也。」I由於爲我和兼愛與儒家仁義之說相似而其實不同,最容易惑亂人心,所以孟子爲了捍仁義之道而與楊墨之徒爭辯。孟子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2,楊墨之說在當時十分流行,故孟子奮力與之爭辯。然而,凡是不合於仁義之道的,孟子都必與之辯,正如焦循謂:「孟子時聖道湮塞,百家妄起,許行農家,景春、周霄從橫家,他如告子言性,高子說《詩》,慎到,宋鉗各鳴
3、所見:孟子均與辯論其是非,不獨楊朱墨翟也。」彳因此,本文除了分析孟子拒楊墨之辯,更會分析孟子與農家、景春、周霄、告子、高子、慎子和宋鉗之辯,從而探討孟子論辯之方法及意義。貳、孟子論辯之內容一、與楊墨二家之辯孟子在〈滕文公下〉說:「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爲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272-273。2《孟子》一書
4、,直接與楊墨二家論辯之篇章分別見於〈滕文公上〉第五章、〈滕文公下〉第九章、〈盡心上〉第廿六章和〈盡心下〉第廿六章。3焦循著,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頁446。塞仁義也。」孟子何以認爲楊朱「爲我」和墨翟「兼愛」是「無君」、「無父」的邪說?「爲我」和「兼愛」何以能「充塞仁義」?在〈盡心上〉,孟子以極簡約的說話槪括楊墨兩家的主張:「楊子取爲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爲之。子莫執中。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爲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
5、子認爲楊墨兩家的立場剛好相反,楊朱極端「爲我」,而墨翟則極端「兼愛」。然而,孟子認爲兩家都是「執一」而「賊道」的,因爲「舉一而廢百」。因爲「舉一而廢百」,所以其說足以「充塞仁義」。1)與楊朱辯爲我楊朱並無著作傳世,其言論分別見於《莊子》、《列子》、《韓非子》和《呂氏春秋》等書4,其中以《列子》〈楊朱篇〉所記較詳,而孟子指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相信亦本於此。5從《列子•楊朱篇》的文字得知,楊朱並非自私自利的人,他雖然不願意損己之一毛以利天下,但亦不欲取人之一毫以自利:「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
6、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楊朱認爲「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崇尙「舍阈而隱耕」,其心態猶如《論語》裏的長沮、桀溺和荷篠丈人等隱者一般。據唐君毅先生的分析,楊朱主張「爲我」,並非教人自私自利,其「不利天下」,正有其更高級的理由。楊朱有感於不少人以利天下爲名,其實包藏禍心,以害天下,故提倡「不利天下」爲名,使天下人少受其害而蒙更大之利。°楊朱認爲若各人自保其身,則不必兼濟他人,人人自得其利,天下自然太平。4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香港:新亞書院硏究所,1973年),頁
7、262「孔子之後之道家型思想,蓋首當以楊朱爲代表。楊朱之書未有聞。莊子、列子及其他書所載楊朱言,亦不足盡據。」楊朱的言行分別見於:《呂氏春秋》〈不二篇〉:「聽群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牘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引自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山版社,19X4年,頁1123-1124)《韓非子》〈說林上〉:『楊子過於宋東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惡者貴,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
8、其美也,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謂弟子口:「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說林下〉『楊朱之弟楊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楊布怒'將擊之。楊朱曰:「子毋擊也'子亦猶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來'子豈能毋怪哉!」』(引自陳奇猷《韓非子集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頁444和456)5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230-231。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