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的消解形式【开题报告】

论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的消解形式【开题报告】

ID:466816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08-06

论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的消解形式【开题报告】_第1页
论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的消解形式【开题报告】_第2页
论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的消解形式【开题报告】_第3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的消解形式【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论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的消解形式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当前研究动态综述1、伏涤修《中国戏曲悲剧性内涵的充盈及其被消解》中写道,中国悲剧大多以大团圆的方式终结或是悲剧主人公毁灭后加上虚幻的善恶得报的安慰性续写,这对文章的悲剧性精神无疑起了消解、淡化作用。我们不能断定赵氏孤儿中的赵氏孤儿复了仇,屠岸贾被凌迟作死,公孙杵、程婴等受到了旌表就否认它的悲剧地位,也不能断由窦娥死后三桩誓愿得以应验、冤情得到昭雪就否认《窦娥冤》的悲剧意蕴,也不能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人死后双双魂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就认为这是浪漫主义的喜剧。剧作虽然在结尾露初了一些亮

2、色,但剧作的悲剧性依然是难以更改的。2、寇鹏程在《中国悲剧精神论》中指出,中国的悲剧确实很多都以悲开始,但最后都以“大团圆”的乐结束,有《红楼梦》之悲则必有《红楼后梦》之喜,有《琵琶记》之分就必有《青衫泪》之合,生不能成连理,死后也要成鸳鸯、变蝴蝶。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的结局就是人们诟病中国悲剧,说中国无悲剧的主要原因。其实西方的很多悲剧同样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的,但他们仍是真正的悲剧,但为什么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尾就受到特别激烈的“非议”呢?可以说人们对中国悲剧的批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3、中国戏曲具有充盈的悲剧性内涵,这不仅表现在剧作往往表现悲惨人物的悲惨遭遇上,而且

3、也表现在剧作的悲剧性情景和氛围上,大团圆结局对中国戏曲的悲剧性精神起到了消解作用,但不能以此作为否定中国存在悲剧的依据,中国悲剧的文体存在不应该抹杀。4、熊元义《中国悲剧引论》中提出,中国学子所指出的中国悲剧精神的消解问题的确存在。在近现代,比较早提出来的就是胡适和鲁迅。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和戏剧改良》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就是悲剧的观念。”因为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有一个美满的结局。5、柯汉琳在《中国古代悲剧与反悲剧意识》中提出,中国古代悲剧没有发展为巍峨的艺术殿堂,根源于传统精神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反悲剧意识,儒、道、佛及天命观等共同铸造了这种意识,不断冲淡着悲剧意识。6、瞿明

4、刚副教授在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0年第27卷第2期发表的论文《中国古代悲感文化略论》中提出,2悲感的消解方式有儒家的“入世消解”——让族群不朽超越个体速朽,让德业不朽超越肉体速朽;有道家的“仙化消解”——将生命过程当作生寄死归,“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庄子·天地》);有佛家的“禅意消解”——皈依精神世界的最高境界“涅槃”;有世俗的“审美消解”——在登山临水中忘怀悲感。(二)选题的依据和意义“悲感”指人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缺失性体验所带来的否定性情绪情感,即喜、怒、哀、乐、爱、恶、欲中的负极心理“怒”、“哀”、“恶”及其衍生感情或相关感情凄、怨、悲、忧、苦等等。中国文化骨子里是

5、一种“沉重”的文化,是一种“悲感”的文化,而表面的形式却是一种“乐感文化”,中国的悲剧就是在这种表层“乐感”背后的“悲感”基础上形成的。先秦理性、实用主义、乐教诗教的“乐感”文化已经为人所熟知。正是这种“悲感”基础上的“乐感”文化底蕴使中国的悲剧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外在样式:骨子里的悲剧,表面的喜剧。但是“乐感”却只是表面的现象,中国文化其实一直都是沉重的,它是世界上最沉重的文化之一,它的背后一直有一种深深的“悲”作为基础。它是太悲了而不得不乐的文化。中国文化的这种“悲”来自于太多的理性所带来的沉重,来自于太早的成熟所带来的压抑。但是关于中国究竟有没有悲剧的争论一直不休,自从本世纪初王国维在其《

6、红楼梦评论》中说,中国的戏曲、小说都是乐天的,“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所以,他认为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悲剧,真正的悲剧只有《红楼梦》与《桃花扇》。可以说这是中国无悲剧说最早的滥觞了。此后又有一大批学者诸如蔡元培、朱光潜、胡适、鲁迅、刘半农等人都批评中国悲剧的不彻底性,认为中国没有真正的悲剧。由于这些人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很多人不加分析地接受了他们的观点,使得“中国无悲剧说”广为流传,很多人提起中国的悲剧也立即就会有一种不以为然的感觉,甚至对中国悲剧产生了一种轻视之情。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曲改良》中说:“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点。无论是小说,是戏剧,只是一个

7、美满的团圆。”鲁迅先生也认为中国实在少真正悲剧,指出“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朱光潜先生也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中说:“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中国文化在漫长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充满了对自然地抗争和复杂的社会斗争,具有产生悲剧意识的基础但是中国主流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