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探究

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探究

ID:46670108

大小:7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6

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探究_第1页
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探究_第2页
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探究_第3页
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探究_第4页
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探究摘要:在界定失地农民生活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特点,从客观条件与主观感受方面构建了以个体为研究对象的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指数方法构造了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模型,研究表明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与适用性。关键词:失地农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评价中图分类号:F301.2;F302.5文献标识码:A目前,我国正在快速城市化,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研究失地农民生活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政治经

2、济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现有文献对于失地农民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1)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问题理应受到重视和关注;(2)现有对生活质量评价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地区(人群)为对象,以个体为对象的生活质量评价研究还比较罕见。例如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是以全国各省(市)城市居民的总体为评价对象,再将各省(市)对居民生活质量总体水平进行对比。以地区(人群)为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操作相对简单,掩盖了个体间生活质

3、量的差异,也丢失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将使得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功能和应用范围受到影响。一、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内涵(-)失地农民的概念界定失地农民是指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乡建设征占农用地(包括耕地、地、林地、牧草及其他农用地等)所产生的失去土地集体所有权或经营权的农业人口。对失地农民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1)由于国家征用土地使唤其失去了全部或大部分耕地;(2)土地被国家征用后,他们在身份(户籍)上仍为农民或被转化为城市居民;(3)征占农用地过程中农民处于被动地位或主动地位。由于失地的结果存在完

4、全失地和不完全失地,为了便于比较,本文研究的失地农民范围只包括完全失地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具有职业和身份两种含义,即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和户籍管理制度决定的“农业人口”身份。本文的失地农民指的是户籍意义上的农民,即征占用农地前具有本地区农村户籍的人员。对于完全失地的农民,在现行政策下可以转为非农业人口,即现在已不是农民身份。为了保证对失地农民调查的完整性,失地农民既包括由于征占用农地产生的己经农转非的原农业人口,也包括征占用农地后目前仍是农业人口户籍的人员,以下都统称为失地农民。从目前国内对失地农

5、民的研究看,失地农民从字面上理解为征占农用地过程中农民处于被动地位的被动失地农民,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城乡建设征占农地过程中,存在农村集体主动将农地作为资产参与到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中,导致农民失去土地使用权。因此,本文的失地农民范围不仅包括一般都认同的被动失地农民,而且包括主动失地农民。(二)生活质量的概念界定所谓生活质量是指人们对自身发展、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为保证这种需求得到满足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外部”因素的客观条件。生活质量是比生活水平内涵更丰富的一个概念,它不仅反映人们享

6、用社会物质财富与公共设施及福利的实际水平,而且包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下,人们对这种水平的感受与体验,以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社会学家坎贝尔将生活质量定义为“生活幸福的总体感觉”,认为生活质量应反映人们的认知、情感和反馈三个层面,即包括满意度、幸福感和社会积极性三方面。生活质量的定义各种各样,但首先必须明确生活质量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包括物质福利、健康、亲密关系、安全需要、归属感和情感健康等方面内容。客观领域的生活质量标准是由满足,主观领域的生活质量由对生活领域的满意程度等

7、构成。(三)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特殊性作为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耕地不仅承担着整个家庭生活与发展的重任,而且承担着社会保障的重要职能。在农民只具有土地经营权而且不能有效转让的前提下,土地经营权的损失,既意味着未来生活收入来源的断绝,更意味着社会保障权利的永久损失。因此,失地农民生活质量内涵可以理解为包括收人、消费、教育、文娱休闲、医疗健康、居住、生活设施、再就业、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因素。二、失地农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理论基础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

8、观对生活质量的阐释,不仅意味着人对物质需求的满足,而且也意味着人对精神需求、生态需求等方面的满足。因此,构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要以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为线索,对生活质量加以客观描述和判断,包括人的各方面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以及对这些满足的认知程度,尽可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社会发展阶段性的理论。指标体系要充分体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要能够满足当前评价生活质量的需求,因为生活质量是一个动态概念,生活质量取决于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