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644352
大小:5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6
《中学散文阅读指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散文阅读指导中学散文阅读指导屮学散文阅读指导难点攻略近年来,以散文为阅读材料检测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题目,成为高考主观阅读的必考题,且在分值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研究散文阅读的规律、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妨做到以下“四由四巧”:由言及境巧开拓。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了,要理解这个句了,当然离不开文章的上下文语境,而散文作品中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语境这个“面”,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意和丰富感情。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I第17题
2、:文屮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解答此题,就需要联系《马缨花》材料的有关内容。这篇文章以“马缨花”为题,通过马缨花新旧吋代的对比,通过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作者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结合原文内容可知,作者用“光”与“影”来分别比喻如今长在阳光下的马缨花和昔日长在庭院里的马缨花。对于两种马缨花,作者都喜欢,毕竟昔H的马缨花给了作者不少精神的慰藉,如今的马缨花则更加可爱。答案:(1)“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III时代马缨花的对比;“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3、2)马缨花是作者在新I口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作者通过写对马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牛活态度的变化。由景及情巧揣摩。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丁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冇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在写景的文字中;或把物拉过來,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高考题口就常从景入手,要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第15题: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耍概括,并说说这样写冇什么作用。这道题就是要考生通过对景的感受去体会作者蕴于其屮的情。此题简要归纳“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难度不
4、大,只需要锁定原文《我爱水》第六至八段即可;解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应从写景、抒情两方而来组织答案,此外述耍注意原文第四、五段中的关键句,它对下而的具体描述有着领起作用。答案:概括:(1)冬雪皎白,薄冰试步;(2)春天温柔,生机盎然;#from本文来自学优网end#(3)夏天明媚,夕阳辉煌;(4)秋意渐深,秋荷摇曳。作用:(1)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由情及旨巧体味。一篇散文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或思的情感,通过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在答题的过程中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味來把握文章的主
5、旨也就不容忽视,在高考屮这种题口也屡有出现。因此需要学会在阅读过程屮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I第17题: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冇什么作用?第一问主要分析作者引用郭小川的诗句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阳关占道苍凉美》最后一段可知,它是对今天阳关的赞美,也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感情。第二问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作答。形式上,文末的句子主要是呼应开头(或标题),总括全文;内容上,主要是点明主旨,升华主题,强化观点等。答案:(1)表现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2)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捉问
6、,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由技及文巧分析。从近年來高考散文阅读來看,对作品方法技巧在文中运用的考查从没放松过,这实际上是考查文章表达手法、表达技巧、分析鉴赏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对文中方法技巧的分析去体味文章的意境,领会文章的主旨。这种题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所在句的内涵的理解角度入手考杳,一种是对文中作者某种表现手法或表达技巧的赏析。对这两种题型,我们只要把握住这些手段的基本效果,联系上下语句和全文的情感基调,就能较容易地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如2008年高考江西卷第18题:这是-•篇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作者却用了大量笔墨冋忆十多年前瞻仰孙
7、中山先生遗体等有关情况。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耍分析。木题就是考查鉴赏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选材可以丰富多彩,中心应该明确统一。木文副标题已经表明,作者写作此文的口的是悼念鲁迅先生,那么,文屮用了大量笔墨冋忆十多年前瞻仰孙中山先主遗体等情况,旨在衬托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衬托那个“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之情。答案:衬托。用孙中山先生的伟大人格衬托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用作者孩童时代对孙中山的“敬慕”衬托“微跛的孩子”对鲁迅先生的“敬慕”。参考文献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