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教八上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八年级上册复习纲领(语基部分)第一单元%1.字音蓦(mo)地泥泞(ning)猝(cu)然抽噎(ye)愠(ytin)怒焦灼(zhuo)湿漉漉(lu)蓬(peng)勃帐篷(peng)精粹(cui)蔦(nian)巴二、成语1)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了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2)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3)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4)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小发出的声音。5)千锤百炼: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6苛捐杂税:繁琐的、过多的税收。三•课文知识1、《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
2、律诗,是一首I口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屮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2、《长征纽.歌两首》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纽歌。萧华词,由10个乐章纽•成。这两首歌词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巧渡金沙、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等历史画血,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人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老山界》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作者陆定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木文采用顺叙的方
3、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文章层次,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怎观匸义精神。4、《草》选自《人民文学》,作者王愿坚,现代文学家。全文以“草”为线索,按事情发展顺序描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草而发生屮毒的险情,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知道后,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品尝毒草,并果断作出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表现了老•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咼品质、咼尚人格。5、《长征节选》选自电视文学剧本《长征》第二十四集,作者王朝柱,当代作家。木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
4、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6、《诗人领袖》选自《诗刊》,原题为《诗人毛泽东》,作者任先青。四•背诵内容(略)第二单元%1.字音贫瘠(ji)募(mu)集卫戍(shti)区戊戍(wuxu)变法凋(diao)零祈(qi)祷捂(wu)挟(xie)持惩(chQng)罚眷(juan)恋卓(zhud)越萌(meng)发诬(wu)陷月笼16ng沙寂寥(lido)造诣(yi)倔(juQ)强二、成语1)风烛残年:比喻老人所剩的口了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2)故弄玄虚: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3)得意
5、门生:感到非常满意的学生。4)据理力争:根据道理尽力争辩或争取。5)无言以对: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话也冋答不出来。6)壁垒森严:古代军营四周的防御建筑;森严:整齐,严肃。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來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7)安居乐业:表示生活美满、安定8)镜花水刀: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屮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9)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10)民怨沸腾:人民的怨恨达到极点,就像水沸腾了一样.11)无与伦比: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三、课文知识1、《枣核》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通过一位“I口时同窗”,现任
6、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I口时院里了的枣树,想在斤花园试种几棵的叙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枣核是全文的线索,思恋故土,思恋祖国是全文的感情线索。2、《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都德,法国小说家。木文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眾意志,表现了法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3、《始终眷恋着祖国》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一一中国人民的骄傲》,本文以时间为顺序,记叙了钱学森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
7、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冋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祥恋祖国的赤子之心。4、《春望》选自仇兆鳌《杜诗详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蚩。该诗表现诗人日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情。5、《泊秦淮》选自冯集梧《樊川诗集注》,作者唐代诗人杜牧,字牧之,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诗人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所作的流行歌曲,不禁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6、《十一月四日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