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332
大小:74.0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7-08-06
《郭沫若《女神》中的方言现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郭沫若《女神》中的方言现象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诗人、考古学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等。《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白话诗集,是作者于1916年至1920年在日本时创作,1921年8月出版。《女神》一出版便以“石破天惊、独到崭新的姿态真正开创了中国自由体诗的新纪元”。《女神》完全冲破了旧格律诗的束缚,由情感波澜自由支配诗歌的行文结构,创造了与作者内在感情和谐一致的多样的诗歌形式,并且以自由不羁的通俗化的语言造就了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正如郁达夫所说:“完全脱离旧诗的羁绊
2、,自《女神》始”。“五四”运动以前,旧体诗已经走到了僵死的地步,把诗歌从旧的形式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郭沫若是“最讨厌形式的人”他主张“我愿意打破一切诗的形式,来写自己能够玩味的东西”,以此精神创作出的《女神》以其自有、飘逸、新颖和多样化的形式震碎了旧诗的的镣铐,开创了新诗创作的道路。而《女神》对于旧诗的冲破不仅仅在于形式上,还在于表达上,《女神》的的语汇系统非常丰富,它是一部现代白话诗,但是却包含了很多文言词汇,如:“相埒、须臾、吾曹、、翘首、浮沤、且将奈何、残月、何往”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外来词汇,其中有一些是外来单词,如:文中用“Sym
3、phony”而不使用“合奏”、使用“energy”而不使用“能量”等;有一些是人文与科技领域术语如:“高蹈派、玛瑙、大宇宙意志、偶像崇拜、社会革命、得摩克拉西”之类;还有一些是音译词如惠特曼译成“恢铁莽”。《女神》不仅包含了文言词语、口语虚词、外来单词,还包括了丰富的方言土语词汇,如“将就、癫疯识倒、揎倒、斩齐”等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四川方言词汇。这些方言词汇在各自所在的语境中都发挥出了普通话无法比拟的特殊的作用。18对于《女神》中的芜杂的语汇现象,一直以来都是文学家研究的一个关注点,自《女神》出版以来,就受到各位学者的关注,最初涉及到这一问题的就是闻一多《
4、<女神>之地方特色》,这是对《女神》最及时的反映,而且闻一多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闻一多还有著名评论《<女神>之时代特色》,这是对《女神》思想内涵角度的考察。对《女神》的语汇系统进行研究的文献主要有黄泽佩的《<女神>中的乐山方言词语》、黄泽佩的《<女神>中的乐山方言词语补漏》、袁红涛的《新时代的歌声-论<女神的语言文化创造>》、颜同林《乐山方言与<女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献都提及了这一问题,几十年来对《女神》的研究使得我们对其中方言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方言作为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抒发情感、揭示文化的重要的表现手段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
5、背景和特殊的文化传承中形成的,它融汇了几千年形成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它不仅体现了各个民族特殊的历史渊源,而且体现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精神风貌”。方言对于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而运用方言创作出的作品更是具有独特的韵味。《女神》是自由体诗的高峰,而方言的运用则是它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考察作者的生平与创作时的背景对《女神》的方言现象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体会这一作品的独特魅力。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从作者的生平和创作《女神》的时代背景等方面讨论作者采用方言进行表述的原因,即作者
6、使用方言的“动机”;2、《女神》中的方言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3、《女神》中方言特色分析,包括方言词汇、语法;4、讨论《女神》中方言表达的作用,体会其地方特色;5、体会《女神》的价值。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1、研读《女神》;2、查找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主要从网络上以及相关书籍中查找。3、查找《女神》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主要从网络上以及相关书籍中查找。4、研读《女神》相关研究资料,搜集相关的资料,主要来自于期刊。四、参考文献[1]阎焕东.郭沫若自叙-我的著作生活的回顾.山西教育出版社.198618[1]胡忱、王泽龙.近三十年郭沫若<
7、女神>研究综述.郭沫若学刊.2009.(3)[2]郁达夫.女神之生日[N].时事新报·学灯,1922-8-2[3]闻一多.《女神》之地方色彩.创造周报.(5)[4]王雷.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吴方言研究.文教资料.2008-12下旬刊[5]郭沫若.我的童年[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1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6]郭沫若.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郭沫若专集(1)[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7]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1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8]沈从文
8、.论郭沫若[A].王训昭等编.郭沫若研究资料(中)[C}.北京: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