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26511
大小:736.00 KB
页数:36页
时间:2019-11-24
《《咬文嚼字》教学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朱光潜咬文嚼字“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
2、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苏小妹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
3、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教学目的学习这篇课文,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文体介绍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字,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中国宋代以来,凡杂记见闻,皆用此名,“五四”以来,十分流行,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解放以后,它是我国报刊常用的一种文学体裁,和杂文很相似,常常把文学表现手法与政论结合起来,有很强的战斗性和感染力,是一种文艺性的短篇政论文文艺随笔:也
4、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咬文嚼字释义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作者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那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解题作者介绍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笔名孟实、孟石,先后就读于6所大学。1922年毕业于香港
5、大学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朱光潜(1897—1986)清代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地灵人杰安徽桐城桐城派散文家(清代)方苞刘大櫆姚鼐文章特点: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学贯中西的一代名家:幼年便广涉国学经典,深谙桐城派古文奥诀。后漂洋过海,广览西方学术,对文学、美学、哲学、心理学钻研尤深。国学根基、西学素养相映生辉,融会贯通,自成一代大家。中国美学的一代鼻祖:建国后一直研究美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完整
6、的理论体系。虽王国维、蔡元培于此都有过创造,但美学大厦的真正营造,却始于朱氏之掌。游刃有余的人生态度: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这个座右铭使他坦然面对一切,虚怀若谷,游刃有余。给划横线的字注音倒涎茗烟锱铢必较没镞剥啄岑寂清沁蕴藉俗滥灞桥付梓王嫱尺牍qiángdúxiánmíngzīzhūzúbōcénqìnyùnlànbàzĭ流弊:尺牍:锱铢必较:推陈翻新: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书信。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阅读课文,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内容提炼作者观点,找出中心论点。无论阅读或写
7、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第三段)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分析课文作者用了哪些例子?他举这些例子想说明什么道理?《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的“你这”和“你是”式语法区别(引出话题)⑴你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