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描述:《“公”“私”涵义抽象化演变的过程、背景及其意义【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汉字中的“公”、“私”之分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公”与“私”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特别密切的范畴,因为每个人既是“私人”的存在,也是“公共”的存在。“公”、“私”的关系从来就是人们难以逃脱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在正确处理“公”、“私”关系上所积累的智慧,或许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更好的处理“公”、“私”关系,而要想进一步获得处理该关系的智慧,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公”、“私”二字的基本含义有深入的了解。(二)本课题研究动态“公”、“私”二字的字义构形及释义,历来是公私观念研究的起点、难点,也成为古文
2、字学、故文献学、先秦思想史领域研究的难题。何为“公”?何为“私”?自先秦以来,学者们就提出了诸多的见解和假说。“公”和“私”不仅有了丰富的含义,而且对“公”、“私”关系也进行了较广泛的讨论,初步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公私关系观念。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处理“公”、“私”关系的主张主要有三种:“公之至上”论、“私之优先”论,及“公私相济”论。这三种主张的产生,既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致力于探索合理“公”、“私”关系模式的勇气,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在处理“公”、“私”关系上的智慧。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公”、“私”关系的探索,不仅使我们把握到传统“公”、“私”关系的基本特
3、点,而且可以获得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私”关系具有参考价值的智慧。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公”的字义构形及释义古代学者对于“公”的不同观点(二)、“私”德字义构形及释义古代学者对于“私”的不同观点(三)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处理“公”、“私”关系的主张:1.“公之至上”论2.“私之优先”论3.“公私相济”论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一)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明确研究方向,拟定研究方案,并做好文献资料收集工作2、实施阶段:根据研究方案及时整理收集到的研究信息,确定论文题目3、总结阶段:汇集研究资料信息,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并完成论文的
4、撰写(二)研究方法及措施: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四、参考文献[1]姜亮夫.《古文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2]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3]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4[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6]《傅佩荣细说论语》上海三联书店.2009[7]刘泽华《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8]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2008[9]《墨子》.辛志凤蒋玉斌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汉字中的“公”、“私”
5、之分研究“公”与“私”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特别密切的范畴,因为每个人既是“私人”的存在,也是“公共”的存在。“公”、“私”的关系从来就是人们难以逃脱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在正确处理“公”、“私”关系上所积累的智慧,或许有助于今天的人们更好的处理“公”、“私”关系,而要想进一步获得处理该关系的智慧,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公”、“私”二字的基本含义有深入的了解。.在“公”“私”字义构形及释义问题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当为“自环为私,背私为公”之说。“自环为私,背私为公”之说首见《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谓之厶,背厶谓之公,公厶之相背也。”有人理解为:古代
6、仓颉造字时,用象征着为自己打算的,自相环绕的图形表示“私”,而用与“私”相反的图形表示“公”。关于“公”“私”二字的含义、来源,有着不同的说法。一、“公”字的字义结构及释义1.“公”为瓮之意。土陶烧制的巨型酒坛子,小口大腹尖底,蜀人叫内江坛子。附耳坛口之上,能听见嗡嗡的混响声。“其名自呼”,所以名瓮,繁体作甕,通称瓮坛。甲骨文的“公”,下面像小口形,上面表示嗡嗡声的传播,酒坛子的本体就省略不画了。这个公字是瓮字的雏形,后来才添瓦的。2.“公”为王公贵族之意。甲骨卜辞中有“三公”“多公”“王公”,指商朝已故的先公先王,无一处指酒坛子的,可知公字该是借用的了。王室袞
7、袞诸公,大都吃得肥肥胖胖,大腹便便,体型正像巨型瓮坛,所以比喻尊称曰公。如“夙夜在公”[1],又有“公堂”,公指王公贵族之意。3.“公”为容貌之意。我们祖先在造字时,以极简省的素描手法,对位尊和年长者面容的形象勾勒,正如今日之画家画人像素描时,先画眼、鼻、口一样,极似人之眼、鼻所构成的几何图象。以“公”来表示尊者之面容,真是形神兼备,妙不可言。它象征了人之鼻子居中,双眼左右对称,其造型极具意象之美。[2]由此可以说,“公”乃位尊和年长者之容貌的象形,它的最初意义可能是“取象于容貌,表意于尊称”。“公”作为容貌讲,古文献资料例证极少,《淮南子·齐俗训》有一例曰:“
8、望君而笑,是公也”[3]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