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506286
大小:1.18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1-24
《经济学主干知识考前串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经济学主干知识串讲请你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预测美国开启印钞机可能对中美两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对美国而言,①有损美国的信誉,降低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2分)②不利于美国经济的平稳运行。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导致美元贬值,物价上涨,容易引发通货膨胀。(2分)③美元贬值,不利于对外投资和消费、进口。对中国而言,美元贬值,意味着人民币升值①会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贬值;②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不利于我国引进外资,不利于中国出口,进而影响就业和个人收入和消费;(2分)③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国外“逐利”资金会
2、通过各种渠道涌入境内,购买人民币或人民币资产(地产、股票),这会加剧国内资金相对充裕的局面,甚至引发通货膨胀。汇率变动的影响价格考点二:政府为什么要稳定物价?1、价格变动影响生活。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因此,当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时,意味着人民的生活成本增加。2、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来说,价格上涨,购买力降低,会减少消费量;反之,则会增加消费量。3、价格变动会影响生产和相关商品需求量。稳定物价,有利于平衡供求关系,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平稳运行。4、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
3、、滞后性,稳定物价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必须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5、稳定物价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消费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消费什么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怎样消费③生产决定消费水平:生产发展是实物消费量和价值消费量增长的根本原因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生产的产品不断更新,刺激人们的消费愿望,为消费创造内趋力和原动力。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使生产得以真正完成。②消费
4、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5、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_方向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_水平③依法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要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⑤科学发展观角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
5、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⑥对外开放角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既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也要注意防范风险。合理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同时规范自身的竞争行为,公平竞争。加快对外投资,同时树立风险意识。⑦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兼并、破产或退出该领域。其他:融资——多渠道:政府财政扶持、民间资本、与民营和外资合作。销售——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规模效益,开拓新市场。①不断开拓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②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市场
6、多元化战略。一、就业1、为什么扩大就业?(1)重要性: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②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紧迫性: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严峻。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②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
7、畅通劳动者2、如何扩大就业?(措施题:依托两类背景:问题、措施)(1)国家:①(根本途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③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为实现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④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⑤教育、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2)个人:①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②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
8、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择业观。③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就业意向(3)用人单位:①要遵守法律,树立诚信观念,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②理性地对待劳动者素质和工作岗位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进行岗位培训和进修,帮助他们不断成长,以熟悉和适应工作。二、维权1、为什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