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

ID:46491746

大小:89.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24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_第1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_第2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_第3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_第4页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和应试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技巧与应试策略第一,语文想要学的好需要多读课外书,很多家长跟我说起孩子语文学不好就诉苦,孩子不喜欢读书,诚然,多读书有好处,能提升孩子的人文素养,乞质内涵,但如果认为多读书就能语文得高分,就是个伪命题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举个例子,几年前报纸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著名作家,他的一篇文章被选为中考的阅读理解,但他自己去做这些题目时,却只得了几分,作为一名作家,他读的书应该比我们多的多,但他同样不会做题,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语文答题的方法技巧,模式公式。第二,语文学习要多做阅读,多写作,诚然,熟能生巧,多写多练总没有坏处,但是这是个非常非常没有效率的学习

2、方法,可能花了很多很多的时间,收效却甚微,举个例子,从小学到高三,我们学生会做无数的阅读理解,写无数的作文,但是语文差的学生还是差,作文写的一塌糊涂的依旧惨不忍睹,原因无他,没有方向,没有方法,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是咱们的很多学生,甚至绝大部分的人直到结束高考,都不知道语文到底是什么,到底怎么考,到底考什么,这不能不说是咱们中国语文教育的悲哀第三,语文要想进步会非常的慢,语文没法补习好其实语文是个可以一劳永逸的学科,而且是可以迅速提升的,语文的重点在于阅读理解和作文,这两块内容也是最让学生和家长头疼的,其实它们并没有咱们想的那么难,阅读和作文都有着固定的答

3、题模式和切入角度,也不用什么大量的阅读课外书和背很多东西,阅读理解在中考和高考中主要考六个题型,作用题,赏析题,含义题,探究题,概括题和分析题,无论文章如何变化,无论文章难易如何,其题型总是不变的,这些题型都有着固定的答题要求和模式,学生一两节课就能掌握,然后再加以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的阅读是可以完成一个质的飞跃的,至于作文,中高考的命题方向和意图一向都是固定的,主要集中在学生个人的自我成长方面,希望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正视困难,珍惜生活,增强信心,所以只要针对这些素材有的放矢,集中训练,给孩子按类别提供一些满分的佳作和素材,让其学会如何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并且学会一文多用

4、,只要稍加用心,作文必然可以很快取得进步,如此,抓住阅读和作文之后再兼顾一下文言诗词的积累,加强基础题技巧的学习和练习,语文就可以得到一个全方位的提升。现代文阅读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读三四遍,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粗读全文,划出关键词句(抒情类文章划出三词两句一对比,叙事类文章划出形象环境和情节〉,做好批注,细读题目涉及的段落。要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3)仔细审题,思路清晰有

5、条理。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想想题目要我答什么(内容),要怎样答(形式)。答案有几个问,或每个问分几层作答时,用“(1)、(2)、或①、②”标识。(4)答题力求做到准确、简洁、全面。答题要点要全面、内容要精确、用词要准确、语言要简洁。如果没有字数限制,尽可能多答。(5)忠实于原文,尽量到原文找答案,摘录关键词句重新组合。能用原文作答的不用自己的话答,除非题目有要求要用自己的话作答,这是一条黄金法则。(6)采用“看分答题”的方法。根据分值确定答题要点,比如3分题,可能要答3个要点。(7)认真书写。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者已成功了一半。(8)联系上下文作答,答案要尽量与文

6、章具体内容结合,这样的答案才能做到充分准确。例如题目问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仅答“承上启下”是远远不够的,答案中要详细出现承上面什么内容,启下面什么内容,为什么需要这样写等等。具体过程:读题目——读文章——看试题——按试题要求,有重点地再读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一、内容及中心的概括1、一句话概括事例(故事)或主要内容:答题格式: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2、文章主旨或中心:①找中心句要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或者标题。②自己概括则如下: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

7、(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二、具体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与作用1、方法:联系词语或句子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艾(引申艾,比喻义,双关艾)O划出关键词(使用了修辞的词,代词,内涵丰富的词),联系上下文,解释这些词,再代入原句2、作用:(1〉内容上:字面上写出了什么,表达什么感情、表现人物或事物什么特点等(2〉结构上: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首尾呼应,点明中心,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