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88299
大小:51.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24
《试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建构龚怡祖殷祥文(摘自《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期)摘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指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所持的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延续性的理性认识、理想和观念体系,从教育原理与人才培养过程来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至少涉及人才理念、教育理念、文化理念以及创新理念自身这样一些最重要的方面,其建构离不开这些理念的创新性建构。由于历史客观原因,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建构在我国极可能是一个在多领域、多层面的理论平台上持续地进行事实判断与价值澄清的较长期塑造过程。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建构高校在我国虽然一直是培养人才
2、的重要场所,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没有把创新人才和人才的创新能力置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地位。最近儿年来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起步,各地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也都取得了-•些经验,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没有寻找到特别有效的培养方法。这一方而说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可能比我们预想得更复杂更艰难,另一方而恐怕也反映出有一些深层次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好。理念问题是深层次问题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是指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所持的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延续性的理性认识、理想和观念体系,这些理念对它们所对应的实践活动起着先在、先决和先导的作用
3、。从教育基本理论与人才培养实践的普遍过程來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外延至少需要涉及人才理念、教育理念、文化理念以及创新理念自身这样一些最重要的方面,其建构离不开这些理念的创新性建构。一、人才理念的创新性建构人才理念是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建构基础和逻辑起点Z—,人才理念的创新必然要涉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人才的实质、特征及价值的看法。1.人才的实质、价值和特征均集中体现于创造力,创造力可由教育来发展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造史,人才的实质、特征及价值均集屮地体现于创造力。没有创造力的人,严格地说不能称之为人才。从认识哲学来看,创造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创造性是
4、人的本质属性的最高表现。人才的实质,就是在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前沿时刻,代表群体去完成该发展链条中所耍求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创造活动。从价值哲学来看,人的发展最根本的一条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而人的主体性屮最核心、最木质的部分就是追求、创造、超越精神。所谓人才无非是指那些主体性特别鲜明、并且主体创造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活动中率先得到了实现的人。从存在哲学來看,创造力并不是只冇天才才能够拥冇的一种能力,而是每一个健全的人都具有的潜能,只不过在人才的身上,这种潜能通过主休的悟性和实践努力变成了现实的力量并作用于了客观世界。舍此,人才的实质、价值与特征便实在无所归依。在长
5、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们对揭示教育活动与发展人的创造性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研究,在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思维心理学方而取得很多成呆,冇力地证明了创造力是一种包含认知活动、人格活动、社会活动诸多层面的综合产物,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思想等基木索质的状态,教育活动通过影响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消长及其相互作用,是可以促进人的创造性的发展的。教育学还认为,在不同的个体Z间,创造力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通过教育活动可以减少、改变或是消除先天或环境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性。那种认为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只能听其口然、不可能对其加以引导和促进的消极观点,是完全不
6、足取的。1.要敢于承认人才的独特之处对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创新总是耍突破旧的思想、旧的理论、旧的经验和惯用模式,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创新主体坚毅地进行自我探索、孤独地进行“沉潜”和“登攀”。因此创新活动与人类的一般实践活动相比,对人的索质必定具备某些独特的要求。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成就型人才的8项特征并得到许多研究者的认同。这8项特征是: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不肯与他人雷同;有吒盛的求知欲和刻苦钻研精神;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记忆力强,对仃常琐事却漫不经心;条理性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能力,同时又喜欢抽象思维;富有
7、幽默感;面对疑难问题能全神贯注。在这8项创新人才的具休培养途径会有多么不同,也无论创新人才的具体表现形式会有千差力"别,高校木质上都应当以这样一种普遍吋代精神去总揽人才培养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清楚地认识到,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在突出知识创新作用的同时,对知识和文化的完整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教育对被培养者的人格与能力的追求也必须是完整的。也就是说,创新人才应当融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必须兼具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仅有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人,或仅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人,都不能涵摄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完整性。隔缘于技术、只知道空洞地关心
8、社会的“理想人”,是志大才疏的人;隔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