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课件 故都的秋

高二语文课件 故都的秋

ID:46485792

大小:2.46 MB

页数:30页

时间:2019-11-24

高二语文课件 故都的秋_第1页
高二语文课件 故都的秋_第2页
高二语文课件 故都的秋_第3页
高二语文课件 故都的秋_第4页
高二语文课件 故都的秋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课件 故都的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青铜峡高级中学欢迎领导督导验收课文导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故都的秋郁达夫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问题:1.“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那么这种“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2.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在哪些段落进行了集中的描写?故都的秋3—11自然段破屋(悲凉)一丝一丝日光(悲凉)牵牛花的颜色(淡色悲凉

2、)疏疏落落的秋草(悲凉)碧绿的天色(清、悲凉)驯鸽的飞声(静)“细数”“静对”(清闲)第一幅图:秋院静观: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的日光(明净高爽,纤尘不染)北国的槐树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静)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宁静、清闲)第二幅图:秋槐落蕊:(清、静、悲凉)“细腻”“清闲”“落寞”“落蕊”第三幅图:秋蝉蝉声“衰弱”“残声”“啼唱”(清、静、悲凉)第三幅图:秋蝉蝉声“衰弱”“残声”“啼唱”(清、静、悲凉)第四幅图:秋雨话凉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的雨声一阵冷风都市闲人着装举止、神情声调(清、静、悲凉)第五幅

3、图果树秋天之奇观:淡绿淡黄的颜色成熟至八九分清秋佳日丰富多彩的故都之秋香山红叶颐和园故宫天坛潭柘寺玉渊潭思考题:4、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不写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只写带有清、静、悲凉特点的秋景呢?明确: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

4、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客观现实——清、净、悲凉 主观感情——悲凉、落寞、孤独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背

5、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法国批评家说,文体像人,中

6、国人说,言为心声。不管是如何故都的秋郁达夫客观现实主观情感庭院秋晨秋槐落蕊北国的秋—清、静、悲凉秋蝉残声悲凉、落寞、孤独闲人话雨北国秋实课堂总结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用心感悟心中有文心中有情。迁移训练(作业):以《校园秋景》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要求通过对校园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怅惘等(注意写出厚重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