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创造性教育对社会影响

浅论创造性教育对社会影响

ID:46469166

大小:6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4

浅论创造性教育对社会影响_第1页
浅论创造性教育对社会影响_第2页
浅论创造性教育对社会影响_第3页
浅论创造性教育对社会影响_第4页
浅论创造性教育对社会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创造性教育对社会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创造性教育对社会影响摘要:创造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创造教育具有反思性、民主性、自由性和创新性等四种品格,这些品格呼唤个人意识并将自身融入个人意识之中,使得个人意识具有对社会的破坏和建设作用。关键词:创造教育破坏性建设性个人意识一、创造一词的诠释(一)创造一词的破坏性与再生性。我们说创造具有破坏性与再生性是从创造的自然属性出发的。从词源角度看,《说文》中说:刃,伤也。指“受伤”之意;《广雅》上说:创,始也。有“开始”之指。(二)创造一词的'‘革命性”与'‘建设性”。我们说创造一词具有革命与建设性是从创造的社会属性出发的。著名学者塔达克维奇认为西方的创造一词经历了三个阶段,

2、即从无到有,从特指神到特指艺术,从特指艺术到泛指人类整个文明领域。宏观上观察此四个阶段,从认知水平角度看,是人类打破单一宗教观,面对自然,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逼近;从价值取向角度看,是人类打破单一价值观,对事物,从宗教向哲学、艺术、科学的转变,甚至是对宗教的扬弃。而在古汉语中,诸如“雄峻不创寿于旌旗”(《韩非子•大体》),“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等语句都表明一直以来,创造就有'‘革命性”与'‘建设性”的内涵。二、创造性教育对个人意识的作用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创造教育,它是对以赫尔巴特''三中心”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突破;从功能学角度看创造教育,它是对以全面和

3、谐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逼近。由此,我们可以尝试对创造教育下一个定义: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创造学的科学理论,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认知方法和价值取向,使学生更好地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造技能,形成创造型人格的一种教育。据此,我们认为,创造教育有以下五种品格:反思性、民主性、多元性、自由性和创新性。这些品格呼唤提高个人意识,并与之融合。(一)反思性。根据索绪尔语言符号的差异性原则,亦即任何意义的确定只能在比较的差别中存在。我们可以先从以“教师,教材,课堂”的三中心传统教育模式出发,追寻创造教育。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从上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以教育救国为目标和以中国“师

4、道尊严”,“天地君亲师”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古代教育传统结合后,形成教育界普遍的教育教学模式“三中心”。于是,'‘园丁式的教书匠”,“课堂书声琅琅”等语词便成为人们对教育的最好描述,直至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当然,否则,就是离经叛道。列宁就曾指出: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而这样的传统和习惯下的结果,便是有识之士不断呼喊,呐喊新的教育出现。(二)民主性。教育民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也是创造教育的必然基础。陶行知曾多次提醒大家: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师生关系的平等,班级管理的民主,对真理讨论的支持,对不同意见的宽容,都是创造教育的特征和前提,而正是这种特征,

5、使得个人养成自信的品质,不畏权威的精神,能独立地享有对自身的各种权利的追求,开发地使自身与外界接触,使自己"活得像个人”(马克思语)。(三)自由性。从过程来看,自由是创造教育的有力武器。黑格尔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恩格斯进一步说:人对一定问题判断越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正如上文所及,只有让想象翱翔,自由奔放,才能让人们更有可能,更有概率地达到对必然的认识,从而养成自由思想,独立思考的习惯。从结果看,自由是创造教育的不懈追求,包括自由的人格态度和自由的认识境界(自由王国)。陈春文教授说:"自由就是由于自己,而不是由于他人,由于传统,由于习惯,成为思想上的

6、'独行侠”(四)创新性。创新能力是创造教育的灵魂,创新性成果是创造教育的目标和归宿。所谓“创新”,如一位高校教师所说,谓之:发明,发现,发展。新事物的发明,新规律的发现,新理念的发展,都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公开化和对象化,都是激励个人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不竭动力,都是对深埋于人性最底层的'‘自重感”的挖掘和强化,使每个人都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步,都能在对视这个成果的时候欣然一笑。三、创造性教育下个人意识对社会的破坏及重建作用在原始社会,个人意识是几乎不存在的,更谈不上对社会的破坏。个人对社会的无限依赖有时会让其对社会作出个人生命的牺牲。如涂尔干所说:"在印度,所

7、有寡妇都会义不容辞地随丈夫共赴黄泉;在高卢,任何人都不允许活过族长;古代凯尔特人在不能自食其力的情况下自愿了此一生。”[1]马克思更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宏观层面,视历史为人的自由个性生长史的立场出发,视封建社会或前资本主义社会为共同体压制个性,个人为“狭隘人群的附属物”,个人权利包括财产权被视为束缚于'‘共同体躯壳的社会”。(一)个人具有反思意识是破坏原有社会的前提。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Bourdien)曾将当今包括一般认为的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旨在捍卫显存社会秩序并为其提供合法性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