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育模式变迁知识论探究

法学教育模式变迁知识论探究

ID:46464045

大小:73.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1-24

法学教育模式变迁知识论探究_第1页
法学教育模式变迁知识论探究_第2页
法学教育模式变迁知识论探究_第3页
法学教育模式变迁知识论探究_第4页
法学教育模式变迁知识论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法学教育模式变迁知识论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法学教育模式变迁知识论探究摘要:长期以来中国法学教育以概念法学思路下的“言说者”话语所宰制,遮蔽了法学作为古老学问的“行动者”知识传统和实践技艺,远离了其作为一门独特学问的性格和生成基础。对法学的知识基础分析一方面证成了法学教育中“行动者”实践先行的哲学命题,另一方面也揭示:只有在知识论上处理好法学作为“实践技艺”的独特性,才能还原法学作为“实践知识”的古老学问和知识传统,实现现代法学教育从“言说者”到“行动者”的模式变迁,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关键词:法学教育;言说者;行动者;知识论;

2、模式变迁长期以来,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言说者”与“行动者”的群体界分。受此理论与实践二元论的影响,法学本科教育亦可分为两类基本模式:一是“言说者”的讲授教学模式,二是“行动者”的案例教学模式。其中,前者以概念法学思路下的体系建构为背景,侧重法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以培养理论功底见长的法律人为荣;后者以法律思维和方法为线索,侧重法律实务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应用型法律职业者为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处于大规模理论和制度继受初创期的中国法学,偏重学习和借鉴西方法律制度和理论,加之受大陆法系理论性、系统性、抽

3、象性和完整性的影响,我国法学教育长期青睐讲授教学模式,侧重法学概念、原则和原理传授的理论传授,无意躬身于对法学技能的职业培养。近年来,随着法律体系的逐步形成,部门法的日渐完备,中国法学正在转向以适应中国国情、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目标的自主发展阶段。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具有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实务能力的法律职业人才需求也日益激增。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4、,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是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时代变革和学科内生变量的双重推动下,传统法学教育模式面临转型的挑战。虽然有学者提出诸如采用多元定位、加强方法知识传授、“两站式”教育等改革中国法学教育模式的思路①,但主流法学教育界仍然认为,以法的概念、原则和原理传授为主的理论教育法学是法学教育的当然模式,以“案例教学”为代表的“行动者”教学模式在法学教育中处于辅助地位,''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方法”①,更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完全不适合采用此类教学方法。在笔者看

5、来,“行动者”教学模式之所以受轻视,原因在于人们普遍认为掌握体系化理论的“言说者”是“高高在上的,悬于高空的”,认识零碎化的“行动者”是“低下、粗糙和没有头脑的,日日匍匐于卑微的实践尘土之中”。而这一认识形成的根本原因则在于人们采用了一般知识的范式来度量'‘行动者”的智识工作,进而导致漠视甚或否定他们在知识论上的地位和贡献。因此,讨论法学教育模式的一个前提应当是观察“行动者”法学的知识性特征。换言之,法学教育模式之争的背后其实是法学的知识性之辨、体系化之争,是关于如何看待“言说者”理论先行抑或与“

6、行动者”实践先行的问题,其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论问题。简单的水平提取或平面分析难以寻找到问题的根本缘由,纵向的历史考察和多视角分析,或许有助于展开一个深层次的思考。为此,笔者从知识论的视角出发,尝试在对法学进行知识基础分析的前提下,探索法学教育中“行动者”实践先行的哲学命题,以期为现代法学教育模式的变迁寻找原点支撑和生活基础。一、法学知识范式的寻找:哥德尔定理对于当前法学界“言说者”与“行动者”孰轻孰重的争论实可追溯至14世纪上半期欧洲法学家与科学界的“技艺之辩”。在当时欧洲各学科都在尽力寻找各

7、自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前提并试图通过“科学证明”来达到本学科的科学性的背景下,欧洲法学家认为法学不但具有“思辨哲学”的科学性,而且兼具知识的“技艺性”,后者的本质是运用推理法则,将世界引入新的(人为的)现实从而指向实践的一种“行动”习性。然而,这一观点遭到当时学界的广泛抨击,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技艺之辩”。批评者认为,作为一项致力于研究反复无常的行动和立法者纯粹意见的学科,法学研究缺乏成熟的思辨性和稳定的科学性。不难看出,批评者的这一言论也正是现今法学“行动者”所遭遇的主要质疑一一一缺乏理论前瞻性和

8、知识科学性。而要回应这一质疑的一个重要前提即在于回答“什么是知识的科学性”。对于这一知识的基础性问题的认识始于先贤柏拉图对知识的描述:知识于永恒的确定不变的抽象理念世界,确定性、可靠性和真实性是其当然特征。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罗伯特?格罗塞特斯特进一步解释道,科学/知识意指“所构成的知识都能被视作绝对确定的”的知识。两千多年来,将知识科学性理解为可证性、确定性和真理性的观念由此根深蒂固于人们的认识中。受此确定性知识理论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界通说认为,真正的知识应当是具有绝对确定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