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48691
大小:6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3
《散文阅读鉴赏之人物形象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散文阅读鉴赏之人物形象研究【专题把脉】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作者总是集中笔墨刻画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人物形象是作品现实生活画面的中心,只有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人物形象的作用,才有助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大河家文/张承志①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②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间,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的、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胜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③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
2、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④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⑤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颠簸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①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喝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
3、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②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蒙蒙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杨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③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④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
4、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哪,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①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一一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为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11}逃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
5、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重如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12}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儿。(有删改)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是如何塑造“韩三十八”这一人物形象的。【品茗有道】文章通过塑造韩三十八老汉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黄河与大河家人之间命运与共的关系,歌颂了大西北以韩三十八老
6、汉为首的人民的镇定、达观和波澜不惊的精神,呼吁随波逐流失去人生方向的人到大河家接受灵魂的洗礼。文章在塑造韩三十八老汉时,运用了以下手法:(1)事件概述法。文章第⑨⑩小节分别介绍了老汉生命里的两个阶段的主要经历。通过写人物的波折磨难的经历,表现人物如黄河般颠簸狂奔的性格。(2)画面描摹法。“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作者在描述这一画面时,对人物的神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突出了韩三十八老汉的宁静,这种宁静是一种历经苦难后波澜不惊的宁静,是一种默默与永恒相守的宁静。(3)侧面评述
7、法。就是不直接描写人物,而是由作者来评述人物。如“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一句,含蓄地表达了对韩三十八老汉及大河家男子当年历经艰辛逃回家乡的敬佩。又如“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重如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一句,写出了黄河是韩三十八老汉的母亲河,是他生命的安全港湾,是他人生的归宿。【茗香阵阵】★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
8、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