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41138
大小:6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3
《当代农业机制创新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代农业机制创新探究1射洪县发展循环农业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1.1投入机制不健全发展循环农业作为一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没有大量的投入是不可能强力推进的。近几年,国家对射洪县农业的支持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在现代农业投入上,投入渠道单一,目前射洪县发展循环农业主要靠财政投入,而射洪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还只是“吃饭”财政,对循环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国家专项资金额度小,比如2007年政府用于农民培训的专项资金大约250万〜300万元,占射洪县年财政支出的0.25%,因而无法促进循环农业健康稳定发展。对于投入的使用也不尽合
2、理,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用于全民收益性的投资多,真正用于现代农业建设的投资比例很小。2004年以来,虽然国家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增长较快,但总体来看,补贴效率低、行政成本高的问题十分突出。同时由于区位方面的原因,区域外融资能力不足,射洪县对区域外的资本吸纳能力相对较弱。1.2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企业要进农村,必然要占用土地,因而土地流转与循环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射洪县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的土地流转机制。在建立流转合同方面,双方口头约定、没有协议的很多。据统计,射洪县2007年8448hm2流转土
3、地中,有口头约定的有26886件,面积4096hm2,占流转面积的48.5%;无约定的有16773件,面积3024hm2,占流转面积的35.8%;签订书面流转合同的有1528件,面积1328hm2,仅占流转面积的15.7%左右。在签订的书面合同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有的业主流转合同绕开农户与村社签订;有的流转合同标的不明,没有流转期限和违约补偿办法;有的对承包户、经营户、村集体三方的权利、义务界定不明,一旦发生纠纷,调解缺乏依据;有的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还有个别地方存在违背农民意愿强迫流转,侵害农民利益
4、的现象,这些都导致了流转纠纷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07年全县发生土地承包纠纷473件,其中因土地流转而引发的纠纷311件,占土地纠纷的66%。由于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特别是部分年龄较大的农民,尽管已经没有精力和能力经营好承包地,但还是宁肯粗放经营,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1.3组织机制不健全射洪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看,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
5、少问题和不足。一是覆盖面小,布局不合理:射洪全县入社(会)农民仅20%,比重偏低;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80%集中在种养殖业,而农村社会化服务和农产品营销、加工组织不到10%,产业布局失衡;合作经济组织70%布局在条件较好的乡镇,而在最需要的落后乡镇发展滞后,区域布局不尽合理。二是素质不高,层次较低。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农民带头人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不到20%,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较强的不到10%,大多数综合素质不高,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60%左右的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结构松散,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形成,服务基本停
6、留在信息和技术咨询等层面上,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的很少。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带动力不强。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规模小,20人以下的占30%左右,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有的仅起到单一的生产合作作用,难以实现"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目标,更谈不上按照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还不能较好地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力也尚待加强。四是缺乏规范,运行不畅。近50%的合作经济组织没有章程,有的即使有章程,但很不规范,缺乏操作性;60%的缺乏议事、监事和财务等具体的管理制度;相当部分合作经济组织存在决
7、策不民主和约束不强的问题,会(社)员很少参与决策和管理,不少成员合作意识不强,只愿利益共享,不愿风险共担,导致一些合作经济组织运作困难,甚至有名无实。1.4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射洪县发展循环农业还缺乏相关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标准。在技术保障方面,由于缺乏技术保障,射洪县农村沼气未能充分利用。据调查发现,示范村(广兴猫儿坝村、瞿河新华村)的沼气池虽然已经基本建立,但是使用的农户很少,使用比例不到50%,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掌握沼气使用的关键技术,沼气池产气少。由于没有掌握秸秆还田技术,示范区很多农户的秸秆既没有用于产沼气,
8、也没有用于还田,而是用于日常生活或者焚烧。由于没有得到循环农业的技术培训,很多农户都未能参与到循环农业中来,就连在循环农业核心区和示范区内,也有一部分农户仍釆用传统的生产技术。1.5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对企业的激励不够,体现在废弃物排放和保障企业盈利方面。由于没有形成废弃物无害化排放标准和奖惩措施,致使企业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