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26899
大小:69.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3
《对探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对探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摘要】研究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坚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研究生不偏离党的方针、路线的保障。文章从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出发,分析了研究生作为青年的特征以及研究生的困惑,提出了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具体工作方法。【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是社会中最为突出的社会群体,他们强调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具有他人所无法代替的价值和意义。目前对于这个特殊而又独立的社会群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众多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认识到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于锡宏提出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历史任务。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许多工作的创新思路。杨光玮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分析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依据,即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和本体价值相统一为基本原则。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上基本上体现了工作创新的依据,林祖梅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提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渡管理”模式,从理论基础出发,系统阐述了该模式的具体措施,打
3、开了“集中形势下分散,分散情况下统一”的新格局。唐检云从分析研究生的双重人格着手提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体系。俞建群结合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方面的挑战,提出了许多工作对策,重点是要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众多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一方面避开了现代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忽略了研究生也是属于青年群体,有青年共有的本质和根本需求。鉴于此来提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现代研究生教育的特点1、重抓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功能削弱目前
4、研究生重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思政教育的课程比较少,虽然在研究生阶段也开了相应了思想教育课程,但是随着他们认识中主体性逐渐增加,大多会因为其枯燥的形式产生抵触情绪。目前研究生思想教育课程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由于其教学内容的陈旧与方法的呆板,削弱了其重要功能。2、就业压力大,毕业门槛降低从全国研究生的分布来看,研究生的规模还是不够的。但是目前却存在研究生就业严峻的形势:一方面是相关专业比较冷,不受欢迎;另一方面是研究生的自身要求较高。北京地区90%的研究生分布
5、在京沪粤三地,增加了三地的研究生密度,无形中将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增大。针对就业压力增加,研究生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大背景的影响,研究生毕业的门槛也在降低。一些学校已经逐步取消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发论文的要求。二、研究生作为青年的特征从研究生的年龄层次来看,大多属于青年群体。研究生作为青年,同样具有青年的本质与根本需求。每一个青年研究生都是能动的、具有发展潜能独特的人,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他们兼有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双重身份,是社会上对新事物最敏感、最积极的群体。因此青年研究生就表现出了思想多元性、行为独立性、
6、素质差异性、心理脆弱性和个性鲜明性。三、研究生的困惑1、发展方向的困惑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研究生发展的思想。市场运行的规则也影响了研究生社会价值的表现。研究生思想发展方向呈现以下三个倾向:第一,忽视精神的现实化倾向;第二,金钱第一的物质化倾向;第三,权利义务明晰的契约化倾向。2、价值选择的困惑多元化的意识形态,让青年研究生的价值选择出现了困惑。影响价值选择的冲突主要是:第一,东西方思想意识形态的碰撞;第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与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较量;科学民主精神与封建思想传统的斗争。对于研究生而
7、言,他们是改革开放的拥护者,对改革的要求很高,但当改革的巨斧砍向自身利益时,他们在认识及价值取向上又开始出现偏差。3、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职业设计与选择成为了当代青年研究生最大的焦虑与压力。研究生就业期望高,对新的社会形象准备不足。有些研究生在专业选择上缺少理性,以就业为目的取向直接影响到了研究生的学习效果,部分研究生在此目的形成前进行过思想斗争;另外为了文凭,根本就没有深入地了解专业,甚至有些研究生专业基础很差,面对自己的专业规划有时无从下手。研究生都是非常渴望有一个非常好的就业机会,但是在面对现实时,他
8、们在困惑,思考专业就业的差异。四、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方法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任重道远。从整体上来看要转变教育的观念。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转变到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从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转变到使人学会学习,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从集体化、标准化的教育转变到个别化、个体化的教育;从课堂学科为基础体系转变到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从一般性的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转变到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从传授、读书为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