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10997
大小:6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3
《医学毕业论文浅谈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XX大学毕业论文浅谈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姓名:2014年6月25日浅谈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摘要】人口老化是21世纪中国人口的主题,而实现健康老龄化将是解决社会问题最好的选择。冇针对性地了解老年患者的营养需求,对于保证老年人的合理营养结构和健康保健十分必要。【关键词】老年患者饮食护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日益增长,老年人口的增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的重大社会问题和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而中国老龄人口的增长从基数、速度都居世界Z首。世纪Z交,我国将成为老年型国家,如果说人口老化是21世纪中国人I」的主题,那么实现健康老龄化将是解
2、决社会问题最好的选择。1老年患者的生理代谢特点1」代谢功能降低(1)基础代谢速率减慢,代谢量减少。(2)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增高,合成与分解代谢失去平衡,引起细胞功能下降。1.2体内成分发生变化(1)脂肪组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细胞量下降,突岀表现为肌肉组织的重量减少而出现的肌肉萎缩。(3)体内水分减少,主要表现为细胞内液减少。(4)骨组织屮的矿物质减少,尤其钙的含量减少,出现骨密度降低。1.3器官功能下降(1)消化系统各种消化液分泌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胃肠蠕动及排空速度减慢,易发生便秘;肝脏的代谢功能随年龄的增高而卜•降。(2)心脏
3、功能降低,心律易发生改变,心搏出量减少,血管逐渐硬化。(3)脑功能、肾功能随增龄而降低脑细胞、肾细胞数量减少,肾脏再生能力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糖耐量降低。2老年患者的营养需求特点老年人所需的营养必须全面、适量、平衡,保证体内有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索和多种微量元索。2.1热量由于体力活动减少,基础代谢率下降及体内脂肪组织比例增加,老年人对热量的需要也相对减少。2.2糖类老年人的糖类代谢能力下降,空腹血糖易偏高,如果糖类摄入过多不但容易发胖,且在体内会转化为三酰甘油,特别是单糖,如蔗糖、葡萄糖容易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加速动脉粥样硕化
4、的发牛,还易诱发糖尿病和心肌缺血。2.3蛋口质随年龄增长,老年人体内蛋白质合成速度减慢,分解代谢增加,容易出现负氮平衡,尤其是高龄老人,容易出现营养性贫血、水肿和低蛋白血症。2.4脂肪老年人由于脂酶活性降低,胆汁酸减少,对脂肪的消化能力下降,故脂肪的摄入量不宜过多。2.5维生索富含维牛素和叶酸的饮食,可增加机体抵抗力,对防止慢性疾病和延缓衰老有特殊作用,特别是B族维生素还能增加老年人的食欲。蔬菜和水果含冇较多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对老年人冇较好的通便作用。2.6无机盐和微量元素(1)钠老年人常冇相对钠过多和肾脏排泄减少,容易发生低钠血症。(2)钾老年人
5、进食减少,加之常用利尿药和通便药,使红细胞内钾水平降低,而在衰老的过程中,细胞内钾水平进行性下降。(3)钙老年人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减弱,影响到钙的吸收,加上饮食中摄入的钙不足,故老年人往往血钙偏低,普遍发生骨质疏松症。(4)铁老年人铁贮备往往降低,放少量的血就容易发生贫血。在治疗老年缺铁性贫血时,应补充维生累B12和叶酸,可提高蛋口铁的吸收,食物中还应补充维生素c。(5)食物纤维食物纤维可以吸收水分,促进肠蠕动,加快粪便排出,还可以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抑制肠内厌氧菌细菌的活动,促进需氧菌的生长。3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通过对老年人营养状况评估在饮食中加
6、强卫生宣教,貝体有以下几方面:3.1少食多餐老年人进餐应定时、定量,防止“饥一顿、饱一顿"或暴饮暴食。高龄老人应少吃多餐,可以适当服用一些保健品,以防止肥胖症的发生。3.2软食为主有些老年人牙齿松动或脱落,消化功能减退,故应以易咀嚼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要少吃油炸食品和干硬食品。3.3多素菜、少油腻新鲜蔬菜屮含有老年人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油腻食物不仅不易于消化,而且所含脂肪高。为防止老年人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最好不要食油腻食物。3.4多淡食、少过咸老年人吃菜不要过咸,以免加重肾脏负担,还能防止高血压等症。3.5饮食尽量多样化老年人不应偏食,否则将会
7、因某种营养缺乏而导致患病。3.6饮食要热老年人胃口多喜暖怕凉,故应食热食,不可过多食用冷、凉的食物。3.7适量饮茶、切勿吸烟适当饮茶能增强血管弹性和渗透性,还能防止高血压。但茶不宜过浓,以防失眠。老年人往往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因此还须忌烟。合理的营养是减少疾病发生和延长人类生命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体对营养(热量)摄取不足或过多均可造成体内免疫功能障碍而引起感染、心脑血管和肾脏疾病、衰老或恶性肿瘤等病变,从而缩短人的寿命。所以改善老年人的饮食与营养可防止早老早衰和老年多发病,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参考文献[1]常桂梅.老年护理(M〕.2005,8:13-14.
8、[2]毛丽娟•实用老年护理学(M).1999,6:79-8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