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鼠免疫组织及免疫细胞的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鼠免疫组织及免疫细胞的观察【实验原理】免疫器官、组织及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是T淋巴细胞及其他各类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和分化的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胀、淋巴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免疫应答的场所。各类免疫细胞直接参与免疫系统对抗原类物质的免疫应答,完善的免疫器官组织结构和正常的免疫细胞种类和数量是机体免疫功能发挥正常的基本条件。【试剂和器材】小鼠、棉签、解剖台、平皿、大头针、手术剪子、手术镊子、载玻片、瑞士染液、细胞筛【操作方法】1.取一只小鼠,采用颈部脱臼法处死,将小鼠放到解剖台上,沿腹中线剪开皮肤且不破坏腹膜和胸膜,剪
2、开腹膜,打开腹腔和胸腔,观察胸腺所在的位置和形状。2.分离脾细胞:取出脾胀,去除其周围的脂肪组织,用剪子剪碎脾脏,放入细胞筛中,用载玻片清研脾胀,滴加生理盐水,使脾细胞分散成细胞悬液。3.脾细胞染色观察:取少量细胞悬液置于载玻片上,与室温晾干,加瑞士染色液甲染色1min,甩掉染液,用瑞士染色液乙染色5min,用自来水冲洗,让染液漂走,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染色脾细胞。【结果观察】小鼠脾细胞瑞士染色镜下观察【注意事项】1.正确抓取小鼠,防止被鼠咬伤。2.脾脏分离完整,清研轻柔。3.染色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讨论】脾脏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参与并调节血液、免疫、内
3、分泌系统的运转,绝非可有可无;脾脏功能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时甚至完全相反,即具有双向性、时向性的特点。1.脾切除术后暴发性感染全脾切除术后OPSI的发生率约为1%~2.4%。虽然OPSI的发生率不是很高,但脾脏切除后,在由肺炎球菌导致的感染中毒性休克中,50%患者的病情迅速进展,并最终导致死亡。脾脏为全身最大的淋巴器官,血循环相当丰富,且脾脏具有延缓微循环的作用,有利于清除和吞噬多种抗原,减轻机体感染的发生。同时脾脏拥有大量重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如T细胞、B细胞、K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杀伤细胞、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细胞)、
4、树突状细胞。免疫因子包括tufstin因子、备解素即P因子、纤维结合蛋白免疫核糖核酸环磷酸鸟苷内源性细胞毒因子、调理素和补体等。而脾切除后,脾脏所产生的免疫因子及免疫细胞消失,血浆中免疫球蛋白IgM、IgG下降,巨噬细胞活性下降,补体旁路活性下降及自身抗体活性增强,使免疫系统失衡,导致机体易感性增加,甚发生OPSI。2.关于tufstin是主要由脾脏产生的促吞噬激素,Najjar于1970年首先发现。是IgG分子Fc段的一种四肽(ThrLys-Pro-Arg),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发挥吞噬功能。需要在白细胞激肽酶及内羧基肽酶的共同作用下释放。脾切除、镰状红细胞贫血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DS及一些腹部疾病可使其水平下降,脾移植后可使tufstin的水平升高。虽然已发现其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仍不十分明了。理论上讲上述情况tufstin活性减低的原因包括低γ球蛋白血症、脾脏内中性粒细胞释放减少、白细胞激肽酶活性改变及tufstin分子异常。3.脾脏的抗肿瘤功能机体发生肿瘤的主要原因为免疫系统监控失调,而脾脏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观察发现,脾脏不仅自身很少发生原发恶性肿瘤且少有转移瘤出现,这也表明脾脏具有抗肿瘤的作用。目前大家较公认的观点为脾脏在肿瘤免疫中具有双向性、
6、时向性的特点。表现为在肿瘤早期脾脏具有抗肿瘤作用,而在晚期则表现为免疫抑制,促进肿瘤生长。其抗肿瘤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②可增强巨噬细胞溶解瘤细胞及其过氧化酶作用。③通过增强NK细胞活性发挥抗肿瘤作用。④Chu认为,tufstin的抗肿瘤机制不仅通过增加巨噬细胞的肿瘤趋向性、吞噬能力和分泌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巨噬细胞产生氧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能力,对杀伤肿瘤细胞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脾脏边缘带淋巴瘤的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也与脾脏免疫功能的下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