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耐久跑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分类代码:A学校体育如何提高学生耐久跑能力 黄志平陕西省紫阳中学初中部摘要:为了提高学生耐久跑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分析学生心理状况,本人采用民意调查法,对比分析法,成绩检测法等方法将所授年级学生的情况作了详细的了解,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作了检测。结果表明:学生对耐力素质的认识并不到位,成绩也是不容乐观的,两学期对比看,有所进步,但进步不大。针对如此情况,详尽的分析了原因:有社会方面的,有学校方面的,有学生自身方面,也有教师方面的.笔者从思想动员,意识和品质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借此唤起大家关注、了解、和改变它。
2、 关键词:学生耐力跑见解分类代码:A学校体育如何提高学生耐久跑能力1.研究目的耐力素质是指机体维持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而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2005年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国民体质机能综合指数90.35.比2000年下降了9.65%。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从总体上来看虽然有所改善,中小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在继续下降,中小学生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特别值得关住的是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
3、年体质的意见>中提到:“近期体质健康检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这些问题如不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学校体育工作者,身感责任重大,为了提高学生耐久跑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特别在学生中做了调查了解分析研究。2.研究方法在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针对耐久跑项目,在本校26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愿意练习耐久跑的学生占36%,认为耐久跑枯燥无味不愿练习的学生占56%,认为耐久跑不适合自己锻炼占8%。并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对男1000米,女800米进行了检测,在检测结果中发现能达到及格以上占
4、45%,不及格占46%,未跑完全程占9%,班级情况具体如下: 内容 班级 愿意练习% 枯燥无味不愿练习% 不适合自己锻炼% 检测及格比例% 1 30 6010 39 2 42 52 6 51 3 34 57 9 4343855747综合3656845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针对耐久跑项目,在本校26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愿意练习耐久跑的学生占58%,认为耐久跑枯燥无味不愿练习的学生占36.25%,认为耐久跑不适合自己锻炼占5.75%。并根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对男1000米,女800米进行了检测,在检测结果中发现能达到及格以上占60.05%,不及格占36.9
5、5%,未跑完全程占3%,班级情况具体如下: 内容 班级 愿意练习% 枯燥无味不愿练习% 不适合自己锻炼% 检测及格比例% 1 63 307 59 2 54 42 4 61 3 58 36 6 5845737664综合5836.255.7560.053.结果分析上述情况表明,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大的耐力素质在我校也是不容乐观的,面对如此形势,主要存在的原因:一是社会方面的。现在无论城市或农村,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溺爱,生怕孩子吃一点苦,加上现在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了,学生营养过剩情况也很严重,这样形成了超重或肥胖青少年居多。二是学校方面的。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生课
6、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再加上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三是学生自身方面的。对耐力素质的认识不够,对体育的兴趣不够,总认为体育就是玩,只要好玩就行,怕吃苦,缺少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四是教师方面的。教师不上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经常研究教材教法,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一,加强学生的思想动员非常重要。每一节耐久跑课都要不失时机地做一些思想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耐久跑的意义和目的,提高对耐久跑的认识;让学生克服害怕情绪,畏难情绪和退缩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练习为主动练习,变‘‘要我练”为‘‘我要练”。二,
7、注重意识和品质培养也很重要。在学生明确其目的和意义的同时,就要进行耐力素质训练,训练中要进行跑的意识训练,跑的周期的循环往复就是意识训练的开端,意识从本质上说是主体意识到的,自觉的心理活动状态.有了这种心理活动状态就可以对过程加以控制和调节,比如幅度较小的或原地的多次重复就是意识训练的最基本的方法。品质培养虽说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也是可以在每次课加以渗透的,特别是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进步和提高的喜悦,享受跑的乐趣。三,练习方式的变换有利于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