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400518
大小:89.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1-23
《加快广西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对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加快广西六堡茶产业化发展对策探究摘要:六堡茶是近年来广西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培育的特色产业。文章从六堡茶品牌战略规划、管理和维护的短板等方面,分析了六堡茶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制定和实施区域产业品牌战略、六堡茶产业化战略、六堡茶文化旅游开发战略,加大对品牌、流通、科技、标准化、基地建设扶持力度等一系列加快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广西;六堡茶;地理标志;产业化;品牌建设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3-0124-05一、六堡茶产业现状及问题分析(一)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六堡茶是历史名茶,因原产于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
2、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六堡茶曾经是广西大宗的出口商品,到了90年代中后期,六堡茶国内市场严重萎缩。2002年,六堡茶生产企业仅存2家,年总产量不足800吨,年总产值不足2000万元[1]。梧州市政府于2006年5月启动了以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为契机的六堡茶产业化项目,成功地将六堡茶培育成梧州的支柱产业。截至2012年12月,梧州六堡茶生产企业共有38家,六堡茶年总产量达到了8500吨,产值超&5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达到了8.79亿元。梧州六堡茶茶面积已达5.58万亩,建成了年生产能力达2.06万吨的两个六堡茶产业化集中加工区。(二)六堡茶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分析1.
3、区域产业品牌增值速度减缓凸现品牌战略规划、管理和维护的短板。据2010-2012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六堡茶区域品牌价值分别是6.73亿元、8.3亿元及8.79亿元,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分别列第32、28、31位①。2012年,六堡茶价值排行下降了3位。从品牌角度看,六堡茶品牌增值速度减缓凸现品牌战略规划、管理和维护的短板(见表1、表2)。(1)缺乏六堡茶区域产业品牌战略规划,品牌战略管理需加强。梧州六堡茶协会主要职责是产业规划、业内协调及与主管部门沟通协商茶叶发展相关事宜,对六堡茶区域产业品牌的培育、维护只是附带职责。该协会以技术人员为主,制订和出台
4、的管理措施更多关注的是产业的发展,对品牌培育的知识相对匮乏,协会更像一个产业技术指导和协调部门。品牌定位不清晰,对区域产业品牌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对六堡茶品牌节庆、展览会等的推广活动缺乏统一协调,尚未整合政府、协会、企业对六堡茶品牌发展的各方资源和优势。在品牌载体上,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的符号化识别体系不统一,产品批号编码混乱,产品质量难以辨识,造成消费者认知混乱,这反映了六堡茶品牌形象传播、识别系统及其管理缺乏科学性。(2)六堡茶区域产业品牌的投入与产业规模不适应。2009年后,梧州市政府每年从财政拨出300万元用作支持产业与品牌建设的专项经费。在六堡茶区域产业品牌形成的初期
5、,六堡茶产业规模不足1亿元,对品牌的投入基本与产业规模相匹配,但六堡茶产业规模飙升近10亿元时,对品牌的投入与产业规模就不相适应了。目前对六堡茶区域产业品牌影响力提升更多的是依靠企业对产品品牌持续地宣传投入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3)六堡茶全国性流通渠道还不发达。与龙井茶、安溪铁观音等一线品牌相比,六堡茶只是二三线品牌。除品牌的差距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全国性渠道数量、质量和规模的差距。2007年前,六堡茶生产企业没有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甚至也没有连锁店。2007年12月,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在整体收购原梧州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基础上成立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后,六堡茶才第一次
6、拥有全国性的品牌和辐射全国及全世界的销售网络。近年来,六堡茶加快发展专卖店、专柜、连锁营销和订单生产,但除个别六堡茶品牌外,绝大部分六堡茶企业在全国都没有销售渠道。1.六堡茶原料不足、基地建设滞后制约产业扩张。(1)基地建设滞后,本地原料不足。2007年,梧州市茶园仅有1.6万亩。截至2012年12月,全广西六堡茶原料基地才有10万亩,其中梧州市新老茶园5.58万亩,其余茶园基地散布在桂平、灵山、龙州、金秀等地。由于六堡茶良种茶苗还在选育中,缺乏可大面积推广的良种茶苗。另外,选育出的品种才种下,种植面积不大,尚未到产出期。一部分是老茶园,残次茶林多,管理粗放,产出少;一部分
7、是2005年后新建茶园,还没进入盛产期[2]。广西本地茶园所产毛茶难以满足企业加工所需原料。(2)土地流转困难,标准化茶园、有机茶园建设难上规模。有机茶园建设是加工高品质茶的基础,而有机茶积和生产规模必须建立在土地集中开发的基础上。除个别茶园规模较大外,总体上,适制六堡茶茶园分散,种植面积小,总产量低,增加了六堡茶生产成本。集中连片、规模种植、无公害生产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分散的劳动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虽然国家已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农户、林场可依法依规合理流转土地,但现阶段,在宜茶地实现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