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德育思想探究论文

儒家德育思想探究论文

ID:46362048

大小:78.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1-23

儒家德育思想探究论文_第1页
儒家德育思想探究论文_第2页
儒家德育思想探究论文_第3页
儒家德育思想探究论文_第4页
儒家德育思想探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德育思想探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德育思想探究论文一、“学为圣贤”:取法乎上的德育口标圣、贤二字本来是指人类个体通晓天地万物的特质。但是由于屮国古代文化浓厚的伦理色彩,“圣贤”的内涵逐渐过渡为一种以道德人格为主的理想人格。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睿智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在圣贤人格目标及其追求的论证与设计上,而儒家关于“圣贤人格”的德育口标的思想主要是从圣贤人格的优越性、圣贤人格学习的可能性、“学为圣贤”目标确认与分层等三个方面展开的。所谓“圣贤人格的优越性”主要是说明圣贤人格是值得追求的特质。第一,圣人是最合乎人性本质的道德人格。孟子曰:“圣人之于民,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北宋邵雍言:“人也

2、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明儒则称:“圣人与众人一般,只是尽得众人的道理”。这一逻辑既为“学为圣贤”埋下了可能性的伏笔,也为"圣人”存在的可能性作出了论证。第二,圣人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成为“人之至者”乃是因为圣人与天道的统一。孔子说要“志于道”。荀子也说:“圣人者,道之管也”。朱熹则干脆说:“道便是无躯壳的圣人,圣人便是有躯壳的道”。圣道合一,既加强了圣人的权威性,也强化了学为圣人必须“存天理”、“致良知”的必要。第三,由于圣人得道,所以圣人便成为人之极品,古人便赋予了圣贤以人格上的极致性乃至神秘性。《孟子•尽心下》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

3、辉之谓人,人而化之之谓圣”。朱熹注曰:“大而能化,使其大若泯然无复可见之迹,则不思不勉,从容中道,而非人力之所能为矣”。王阳明也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金,但以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中庸》对“圣人”的解释则为:“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智,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Z,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貂,……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了具备这种才德完备、富有魅力的

4、理想人格,亿兆士子才产生了孜孜以求的持久动力。儒家不仅赋予圣贤人格以得道与超凡的智慧与品德,使之具有了吸引人模仿、追求的效果,而且还充分论证了“圣人与我同类”、圣人可以学而至之的道德教育的可能性。“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孟了•告子下》的这番问答代表了中国两千余年历史的持久的人性假泄与教育逻辑。为何人人皆可以为尧舜?重要原因之一是圣贤具有与凡人的同类性。《孟子・告子下》明言“圣人与我同类”。荀子也说“涂之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所以'‘涂之人可以为禹。”及至王阳明等人,更出“满街都是圣人”的惊人之语。由于儒家在将圣人神圣

5、化的同时又一再强调圣人与我同类的特质,所以儒家的圣贤人格就具有可以趋近的特质。儒家系统内的教育家们对此一直充满信心。圣人可以趋近是一个问题,如何趋近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如何趋近圣人?儒家的回答是:学而至之。荀子曰:''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待尽而后备也。”朱熹说:“而今紧要且看圣人是如何,常人是如何,自家因甚便不似圣人,因甚便只是常人。就此理会得透,此可超凡入圣。”由于儒家在逻辑上既描述圣贤人格的无比优越,强化了人们“心向往之”的冲动,又论证了圣贤人格可以学而至之的现实可能性,堵住了“虽不能之”的种种借口,所以“学为圣贤”便成为中国

6、两千多年古代史的一个具有特色的一贯的文化冲动。在“学为圣贤”的具体目标解释上,中国儒学曾有过许多智慧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为圣贤”成为道德教育的总体冃标。在中国占代,圣人存在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改良民性的教化功能,二是为人鹄的提升功能。前者重在教化,后者重言自修。而教化功能与自修功能是互为前提的。没有圣人的存在及其对于人的教化,自修者失去追求的目标、境界与傍依;而没有学者的努力自修、教育,则教化之功无以实现。故对于学者而言,其修身或教育的总体目标只能是成圣成贤。孟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荀子说:学者应“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程颐

7、说:“人皆可以成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己者,皆自弃也。”朱熹则指出:“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道,不道将这些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接要学尧舜”。“人须当以尧舜为法。如射者之于的,箭箭皆欲其中,其不中者,其技艺未精也。”第二,对圣贤目标的具体分层。有了圣贤人格作为终极目标,学问无止境,修身亦无止境。这是终极目标的优越性。但是正如圣人如果与凡人无所联系,则人们只能供奉不能效法一样,在学为圣贤的总冃标下,如不对目标进行分层,则跨度太大,就会使总目标抽象化、虚无化,最终失其修养与教育的效能。所以儒家从先秦直到明清,不断设计和完善了成圣成贤的分层

8、目标体系。一般认为,儒家设计的趋近圣贤的人格台阶或德育口标的具体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