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专业论文

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专业论文

ID:46361905

大小:7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3

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专业论文_第1页
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专业论文_第2页
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专业论文_第3页
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专业论文_第4页
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专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专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道、禅及其审美意识追求作者:赵建军[2001-12-89:02:47]整个东方世界,以中国、印度的文化为代表,显示着与西方不同的特色。由于印度的佛学具有独白的古老思辨形态,并h印度的美学学科基木上统驭在佛教的影响之下,其思维方式就与西方基督教及西方的推理方式甚为接近。而真正体现东方意识的审美追求和思维特色的,是在屮国保存下来的儒、道、禅学传统及其融聚生成的新学。儒、道、禅从生成到融合,就是这种东方审美意识演化的木质反映。如果以此为考察东方审美文化的坐标,足可把捉到东方审美意识的某种实质与历史特点。(-)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审美追求,体现

2、了早期人类审美愿望和理想,它与西方同时期的审美意识形态棊本是一致的,但由于地域、气候及自然地理条件诸制约因索的不同,在以后屮国渐渐趋向于封闭式的道徳和宗法观念。这种趋向対于原始宗教向现实生活的渗透形成某种消解,以致到奴隶社会时期,中国人开始围绕着社会性的道德与政治来表现审美内容。例如,商周时期的青铜艺术和墓葬品的绘制;先秦文学作品(比如《诗经》中部分描述周朝宗族历史的诗歌)即反映了这点。可以说,此-时期的审美意识追求尚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中,并无系统的独特表征。直到儒学与道学创立并深入影响社会之后,才算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审美意识与经验形态。作为

3、中国美学的主流形态,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在封建社会几T年间其基本特征一直没有大的改变。概括言Z,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一直执着于自身鲜明的审美追求。儒家从心灵对现实的清醒意识出发,在审美追求上把调节人心为自然、为社会的统一作为鹄的;道家美学则从自然主义的反意识、反道徳途径出发,追求人为宇宙浑然如一的境界。二者都把宙美连接到人的牛存性态上。这•西方社会在理性意识支配下疏离自然和谋求功利性自我解脱不同,它是一种体现了主体心性智慧的向往。对于古代人而言,它是中国人得以长久保持旺盛生命力并致力于文明创造的重要保证。对于当代而言,它乂是我们得以发展健康的

4、世界文化的垂要基础和起点。(二)对•于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现今形成的认识还多有疏漏。从时间的长河对其考察,会发现过去对西方&观、东方主观的认可以及对西方人本主义和东方社会性理性的推测等还不够严密。首先,儒家的审美观念就比较复杂。儒家美学的本体是-•种情感主体或道徳主体,主观化只是主体观念外射的表征。凶而,应当从主体性角度来辩证认识儒家的美学观念。概扌舌地说,儒家把心灵当做人存在的根本。心灵的核心因素是情与志。情乃感物而牛,志为心Z所向。心随外在感遇对象的不同而产牛各种各样的情感;而志Z所向的不同,则决定情感在与外遇合牛成的不同效应。从此出

5、发,儒家强调内在的心志向外投射,追求内与外的天人合一。例如,儒家这样看待心灵客体化了的自然:孔子观于东流Z水。子贡问于孔子口:“君子Z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口:“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徳。其流也埠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乎不竭尽,似道。若有决行Z,其应佚若声响,其赴市仞Z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溉,似止。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注:《荀子・看塑O)这里水是心灵的“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等诸种观念的外化。

6、君子观水不是客观地把握对象,而是寻求一种展示心灵各个趋向的对应。在这些观念里面,并不单纯限丁•道德的范畴,“法”、“正”、“察”是人格的测度语汇,“道”则是心灵明晓事理的表述,“义”、“勇”是以个体人格见出社会规范的表达。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即山此而言。屈原的《离骚》以美人香草喻颇秉此风。如果说西方的原始灵异观念在后來的发展中已为客体理性观念替代,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则把原始观念的心灵性因素给于了进一步的深化和系统化。在这种系统化中,心灵不属于任何单纯的意识规定,心灵本身就是一种尺度,它裁定道徳才有了道徳主体,它外射到现实

7、才有了现实的规范。这种统一是山内而外,再经外向内复内而外的循坏性的情志统一,从而它既是情感的,乂是理性的;既是主观的,乂是客观的,是那种真正的个体人格与宇宙大化的统一。其体现于个体实践是时时把对口然的朴素感受,同人事的传统遗训揉和起來,是使心灵时时守中正Z念,在动静刚柔的变通中求得天理、人伦、心性的平衡。《易经》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Z义配H月,易简Z善配至徳。”(注:《易经•系辞》。)儒家似乎提出了一套关乎人类永恒运作的法则,止理想与现实俱化入审美追求的流程中,品物流形,施仁见智,无所不用

8、;小而大,大而远,吋间不被分割,空间弥纶无缝,兼高度自律和弹性张力于一身。于是,由于心灵被绝对地置于中心地位,凡心所动皆有了关切宇宙、人生的助益意义。(三)儒家美学所具有的宏深的哲学基础,使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