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儿科学论文新生儿窒息114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生儿窒息114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窣息的相关因索并对新牛儿窣息的因索及窣息与孕周,新生儿体重及分娩方式进行分析。方法:于新牛儿出牛后1min及5min各进行一次评分,以评分中最低的一次为标准,同时以同期无新生儿窒息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孕周、新生儿体重及分娩方式与新生儿一窒息的关系。结果:高位妊娠,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过期妊娠、前置胎盘等及早产、产钳与胎吸助产、臀助产与臀牵引新牛•儿窒息率均高。结论:做好围生期保健,及时治疗各种妊娠合并症,做好高危胎儿监护、产时监护,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可避免臀牵引术,及对严重宫内窘迫儿施用产钳或胎吸助产。论文代写关键词:新生儿窒
2、息;Apgar评分;分娩方式新生儿窣息对新生儿危害颇大,近远期的并发症较多,是新主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探讨其预防措施,以降低新化儿死亡率及预防远期后遗症,现将陕西省西安市第六医院1997年1刀〜2003年8刀114例新生儿窒息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L1新牛儿窣息诊断标准与分析方法:新主儿出牛后1min及5minApqar评分,有助于诊断及判断预后。故于新牛儿出牛后1min及5min各进行一次评分,以评分中最低的一次为标准,评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评分N8分为正常。本组着重分析评分W7分的新生儿窒息情况,同时以同期评分N8分的新生儿作为对照
3、组,比较分析孕周,新生儿体重及分娩方式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1.2新牛儿窣息的发牛率:1997年1月〜2003年8月在我院共分娩1248例,发牛新牛儿窒息114例,发生率为9.13%,114例新生儿窒息中轻度93例,占7.45%,重度窒息21例,占1.68%。1.3新生儿窒息的因素:114例新生儿窒息中,胎儿宫内窘迫96例(84.2%),脐带因素(脐带绕颈,脐带打结,脐带脱垂及脐带过短等)32例(2&1%),早产与过期妊娠30例(26.3%),低体重儿与巨大儿26例(22.8%),妊娠高血压23例(20.2%),前置胎盘2例(1.8%),其他6例(5.3%)。毕业论文1.4孕周与
4、新生儿窒息及死亡的关系:114例窒息儿死亡7例,其中畸形儿3例,窒息死亡的4例,死亡率为35.09%。,对照组1134例,死亡1例,死亡率为0.9%。,前者是后者的38.99倍。差界有统计学意义(PV0.01)。孕周<37周42例,窒息17例,英中窒息死广的3例。孕周37〜42周1148例,窒息88例,孕周工42周58例,窒息9例。1.5新生儿体重与新生儿窒息的关系:<2500g44例,窣息19例,2500〜2999g196例,窒息37例,3000〜3499g683例,窒息23例,3500〜3999g291例,窒息12例,>4000g24例,窒息8例。1.6分娩方式与新牛儿窒息
5、的关系:自然分娩1156例,轻度窒息78例,重度窒息9例,共87例(7.5%),臀助产与臀牵引11例,轻度窒息3例,重度窒息5例,共8例(72.7%),其中窒息死亡1例,胎吸助产23例,轻度窒息6例,重度窒息4例,共10例,窒息率为43.5%。产钳助产3例,重度窣息2例,窣息率为66.7%o2结果窣息率以早产最高,过期妊娠次之,足月产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2500g组窒息率最高,其次为>4000g组,3000-3499g组窒息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自然分娩窒息率敲低,剖宫产次Z,臀助产与臀牵引及产钳助产窒息率最高,胎吸助次之。差异有统计学
6、意义(PV0.01)。毕业论文3讨论新牛儿窣息是新牛儿的主要死因,也是低智儿,病残儿的主要原因,本组资料表明新纶儿窒息病死率为非窒息儿的3&99倍,许云报道61例新牛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均冇新生儿窒息史[1]。赵文雅,李纪哲,杨丽梅,等,小儿脑病病因与早期诊断及治疗,其屮新生儿窒息排在病因的首位[2]。另有学者统计在在智能异常者屮的70%侑新生儿窣息缺氧史,因此积极防治新牛儿窒息是降低新半儿死广率,减少低智儿发牛率的最基本措施。捉高产前检查质量,加强对高危妊娠胎儿宫内情况的监测并予以及时的处理。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合并症,预防早产。产妇临产后须严密观察产程,经常听取胎心音,注
7、意羊水颜色、胎心监测等,以便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胎儿宫内窘迫。本组资料分析自然分娩对胎儿最安全,剖宫产次Z,产钳助产及胎吸新生儿窒息率较高(66.7%,43.5%),故对产钳助产及胎吸助产应严格掌握手术指止,尽量避免对严重胎儿宫内岩迫施用。臀位助产及臀牵引为为最危险的分娩方式,新牛儿窣息率达72.7%具屮死亡1例,因此要降低臀位新半儿窒息率应产询及时纠正胎位,产时适吋放宽臀位剖宫产指正。4参考文献[1]许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1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师朵志,1997,8(1):2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