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正文)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正文)

ID:46320992

大小:8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2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正文)_第1页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正文)_第2页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正文)_第3页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正文)_第4页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正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正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正文)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研究对于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木文主耍从以下三人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先界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含义;首先是发*了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其次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明知或者可能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再次是行为人在交通筆事后逃跑,最后是行为人对交通事故负冇法律责任却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第二方面内容是对交通肇事逃逸后果进行了分析,包活对逃逸致人死亡犯罪情节的分析;以及对于逃逸而构成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的分析;第三方而在对于交通肇事逃逸问题的立法建议上,文中分析了当前相关法律的缺陷;并提出了立法建议。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界怎交通榮

2、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口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考使公私财产遭受重人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考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冇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冇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在交通肇事罪认定中必须同时具备以下要件才能认定构成逃逸:(一)发生了交通事故,构成交通肇事罪它是指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广或

3、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但并不要求必须是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才能构成。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斛释》)第2条第2款笫(六)项之规定,如果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牛交通事故,但仅致一人巫伤(即没有导致重人交通事故发生),并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如果存在逃逸行为的,仍然可以认定构成交通肇事罪。(二)主观上明知或者可能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交通肇事罪主观上为过失,但逃逸行为主观上是故意。行为人虽然在交通活动中致人伤亡,但其主观上并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自然不存在逃避法律追究的说法,因此不能认定构成

4、逃逸。因其离开事故现场造成伤者死亡的,也只能依基木犯罪构成的量刑幅度予以处罚。当然,在司法实践中判断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主观上是否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有一•定难度,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采取不论行为人主观认识如何,只要客观上发生了交通事故,且行为人驾车离开事故现场就武断地认定行为人逃逸,这对于行为人而言也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在某些案件中确实存在行为人主观上并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的情况。1999年,某驾驶员驾驶一辆装满货物的人货车高速行驶在国道324线iWFTl路段,突然看见一行人横穿马路(事发时为晚上冃该路段没有路灯),驾驶员紧急向左避让,但行人还是被车的右后轮

5、带倒并被碾压当场死亡。由于车辆载货很重且车速较快,加之车窗紧闭,事故发生后驾驶员没有听见异常声音,车辆没有明显晃动,驾驶员以为已避开行人,继续驾车前进,在距离事故发生路段20公里处检查站被查获,英午辆右后轮及备用胎上粘有大量死者的脑组织。在上述案例中只能认定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而没冇逃逸这一加重处罚情节。尽管从证据上认定行为人是否知道事故发生存在一定闲难,但实践中仍然可以从相关情况判定行为人的心态。如:事故发生后行为人是否不合理改变既定的或正估的行驶路线;是否无正当事由对车辆进行冲洗或修理;事故发生麻是否突然加速驶离现场或者在发生事故的一刹那降低车速后随即加速

6、离开等等。在处理交通事故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当行为人遇到紧急情况时采取了相应措施后,却并不确定是否发生了交通事故(尤其在晚上),但还是驾车缎离了现场。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认定行为人対丁事故的发牛是明知的,即知道自己对能发生了交通事故,却没有停车查看情况,采取放任态度,其根本动机也是出于逃避法律追究。冇的肇事者对于可能发生事故的情况,往往采取先驶离事故现场再停车查看的作法,这也充分证明了其在事故发生时的放任心态。(三)在交通肇事后逃跑在绝人多数交通事故中逃逸都表现为彳亍为人在肇事后逃离事故现场,但《刑法》及《斛释》第3条规定的逃逸是指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对

7、“逃跑”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如果筆事者将伤者送到页院后逃走或在等待有关机关处理时逃走也是属于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应认定构成逃逸。(四)对交通事故负有法律责任对交通事故的发生不负有事故责任的当事人【11于无需承担法律责任,所以也不存在逃避法律追究的说法。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存在的是交通事故发生后,事故双方当事人口行解决,但不久一方当事人因事故中所受的伤而死亡,或者在事故发生时认为伤势较轻但事后发现构成重伤,在这类案件中对于另一方当事人不宜认定构成逃逸。虽然在主观上交通事故“私了”的双方当事人也存在逃避法律追究的可能,但一•般情况下,“私了”的双方当事人会就有关事故

8、的处理、赔偿等问题达成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