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行为研究

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行为研究

ID:32428953

大小:775.24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2-04

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行为研究_第1页
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行为研究_第2页
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行为研究_第3页
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行为研究_第4页
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行为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行为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引言学校编码:10378中文图书分类号:密级:法律硕士学位论文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行为研究学生姓名:房彦吟学号:20123203463所在学院:法学院专业名称:法律硕士届别:2014届在职导师姓名:论文完成时间:2013年10月1万方数据引言步入21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运输事业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社会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和科技革命逐步深化带来的崭新成就。根据公安部提供的数据,我①国汽车的保有量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5.7倍,达到1.37亿辆。交通运输事业快速发展,使人们的出行日益便捷,但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其中的首要问题便

2、是交通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每年,我国发生道路交通安②全事故导致的伤亡人数超过20万。同时,我们发现,肇事者在事故发生后逃逸的情况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毫无疑问,这种行为会给案件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最大的危害就是很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因不能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或者财产损失进一步扩大。同时,交通肇事后逃逸,会给相关部门的调查取证工作以及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认定带来困难,也会对受害人及其家属造成精神上的二次伤害。鉴于此,我国将肇事后逃逸纳入刑法范畴,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3、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1987年,《关于严格依法处理道路交通肇事案件的通知》中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畏罪潜逃”,应当从重加以处罚。1997年《刑法》,将“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以及“逃逸致人死亡”列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本罪的具体适用情形等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为实务中相关案件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不难发现,现行法律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仍旧存在不少矛盾点及有待完善之处,学界对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相关问题的争议也一直没有停息。鉴于此,本文

4、试图以交通肇事“逃逸”的含义及特征为切入点,继而对“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情形的法律性质、罪过形式、死亡“人”的范围、以及“逃逸”的共犯问题等加以论述,对其中有争议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依据,以期对我国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相关理论的研究及具体司法实践有所裨益。①张艳玲:《2013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达1.37亿辆是2003年的5.7倍》,“中国网”,http://news.china.com.cn/txt/2014-03/31/content_31955824.htm,2014年4月2日访问。②程成:“公安部交管局公布5起重大交通、

5、安全事故43人被追责”,《安全与健康》,2014年第1期。2万方数据一、交通肇事之“逃逸”行为的理论分析一、交通肇事之“逃逸”行为的理论分析(一)交通肇事之“逃逸”行为的含义认识任何事物的前提,就是依据该事物的本质属性,找出其与他事物的区别,从而正确揭示该事物的概念内涵,作出定义。对于交通肇事后的“逃逸”,我们同样要从概念本质上对其进行科学界定,才能更好的在实务中对这种行为定罪量刑。理论界,如何定义“逃逸”行为,可谓是众说纷纭,主要观点有:(1)“是指肇事者明知已造成重大交通安全事故,为逃避法律追究,不进行现场保①护、不报警并

6、等待处理等私自逃跑的行为。”(2)这一行为可定义为:“未遵守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对于被害人或者毁坏的财物,没有进行抢救或处理,或者没有报告公安机关,擅自逃离现场,②致使无法确定及追究相关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的行为。”(3)“明明知道发生重大的交通运输事故,为逃避法律责任的承担而逃跑的行为,③是谓逃逸行为。”(4)“通常情况下,行为人在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后,不救助受害人的,就应当认定④为逃逸。”⑤(5)是指行为人肇事后,“不履行伤者救助、现场保护义务的行为”。另外,我国的一些法规、司法解释也对“逃逸”行为

7、作出了规定:(1)1995年,公安部《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查缉工作规定》中指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基于故意的主观心态,驾车或抛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案件。(2)2000年《解释》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综合分析上述学界及实务界对“逃逸”行为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逃离事故现①龙在飞:“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定义及特征探析”,《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②同上。③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6页。④张明楷:《

8、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43页。⑤陈洪兵:“交通肇事罪中两个‘逃逸’含义的新解读”,《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3万方数据交通肇事罪之逃逸行为研究场说”、“逃避法律追究说”、“不履行义务或违反法定义务说”、“不履行行政义务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