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定性研究

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定性研究

ID:36611286

大小:3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12

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定性研究_第1页
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定性研究_第2页
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定性研究_第3页
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定性研究_第4页
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定性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定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定性研究副标题摘要交通肇事逃逸本身是一种过失行为,但如果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不救助被受伤的人,就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教唆交通肇事的人逃逸,就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同犯罪。我国目前机动车辆越来越多,交通事故的频发对人民人身和财产构成了重大威胁。我国刑法明确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将被处以刑罚;肇事后逃逸的,提升一格科以刑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以更严重的刑罚。关键词:交通肇事;交通肇事逃逸;教唆者;共同犯罪一、交通肇事逃逸的含义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

2、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以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没有给予被害人以积极救助, 弃被害人于不顾的行为。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跑,弃被害人于不顾的目的是逃避法律责任与法律追究。行为人交通肇事后,本应尽一切努力救助被害人,而且行为人也能够履行这种救助义务,但行为人却违背了该义务,因此造成了被害人死亡、重伤加重、财产损失进一步扩大结果的发生。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应着重 从以下几点把握:(一)交通肇事,是我国刑法规定的责任事故型过失犯罪之一。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

3、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它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在《刑法》这一规定中,呈梯度型规定了三种量刑幅度,即针对一般交通肇事、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对于一般的交通肇事行为,无论从定性还是量刑来看,都是相对明确和易于操作的。而交通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仍是争议颇多,难于处理的问题。下文中笔者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定义及其构成、性质及其责任认定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4、与探讨(二)出于逃避法律责任,但履行救助义务。如行为人交通肇事将撞倒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后逃离现场。120医护人员及时将伤者送往医院。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虽然构成逃逸,但主观恶性不深。仅出于逃避法律责任,现实中为抢救伤者,争取了宝贵时间。对于这种情形,认定责任时应该从宽。出于逃避救治伤者,逃逸后主动投案。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中,行为人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理由在于行为人的主动投案。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违背了立法原意。法律之所以规定逃逸是加重情节,就是考虑对受害人生命的保护。逃逸造成的最严重后果就是,使伤者缺乏救助,导致伤

5、势严重以致死亡。所以这种情况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是当然的。但排除逃逸后自首的成立,对自首情节按照刑法减轻处罚也是应当的。(三)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的明确解释。即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个规定是明确的,不能将其与其他情形混作一谈。比如有这样的案例,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情形,这显然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果

6、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但被害人的死亡却是因为介入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如被害人由他人送往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致死等,就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再者,必须是行为人逃逸行为在前,而伤者因行为人逃逸而死亡的结果发生在后,两者之间存在这个顺序关系。如果交通事故发生时伤者当场死亡,则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适用《刑法》第133条规定的第二种量刑幅度予以处罚。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及其责任认定  (一)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  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性质的认定是把握该行为的关键所在,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人主观恶意分析

7、及责任认定有积极意义。通常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性质被认为是不作为。认为行为人具有保护现场、救助伤员的义务,却不履行义务,选择逃逸,以致造成严重后果。笔者认为,从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对被害人人身、财产保护的角度来看,交通肇事后逃逸者的行为实际是积极的,具有主观的恶意,应属于作为而非不作为。这是笔者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性质的根本倾向。(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条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员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值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

8、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把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理解为不作为,实际上是把逃逸行为与不履行本条规定的作为义务特别是救助义务等同起来。但在实践中,行为人不仅仅违反了上述的种种义务,更关键地是对行为有主观恶意,是积极而为之。实质上是行为人采取了作为的手段,同时违反了一定的义务。所以尽管“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