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产后出血306例临床相关因素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产后出血306例临床相关因素研究产后出血306例临床相关因素研究【摘耍】目的分析产后出血相关的因索,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10953例作为观察对象,将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大于500ml定为产后出血。采用面积法和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应用spssl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593例产妇屮发生产后出血306例,发生率2.80%o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产妇高于初产妇(P〈0・05);剖宫产高于阴道分娩(P<0.05):多胎妊娠高于单胎妊娠(
2、P<0.05):有产前高危因素的占产后出血的83.17%。产后出血原因排位为:宫缩乏力占66.23%,胎盘因素占24.03%,软产道损伤占9.74%o结论病理产科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加强孕前宣教及孕期管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医务人员助产技术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重要措施。【关键词】产后出血;因素;预防中图分类号:R714.4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119-02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耍原因
3、之一,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2%〜3%,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成功的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生率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2]。临床上观察不够仔细或处理不当,常常造成产妇死亡病例的发生。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是产科面临的重要问题。该研究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产妇早期产后出血病例306例进行分析,以阐述早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制订防治措施,降低孕产妇病死率。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2刀在我院分娩产妇10935例,其屮合并羊水栓塞2例,治愈1例
4、,死亡1例,其余均经抢救后好转最终痊愈。1.2出血量测定方法测量产后出血主要用面积法及称量法。①阴道分娩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即臀部放置塑料聚血盆,胎盘娩出、会阴伤口处理完毕后用面积法计算血纱布及血染产单上的血量。会阴垫用称重法计算出血量。②剖宫产分娩切开了宫壁后先吸尽羊水弃之,然后用负压瓶收集血,其他出血测量方法与阴道分娩和似。1.3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500mlo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统计方法为卡方检验及Fisher检
5、验,检验水准为Q二0.05。2结果2.1一般资料阴道分娩占79%(8639例),剖宫产占21%(2296例),发生产后出血共306例,产后出血发生率2.80%。年龄29.5±5.2岁;孕周38.7±3.2周;初产妇8529例(78%),经产妇2366例(22%);有人工流产、引产史者占45%(4921例)。2.2年龄与出血量出血量500〜1000ml251例(A组),1000〜2000ml46例(B组),2000〜3000ml7例(C组),>3000ml2例(D组)。年龄分布情况见表lo表1各年龄组产后出血
6、量及百分比年龄组A组B组C组D组分娩总数百分比*15〜7316561.6820〜6815334992.4625〜6313228432.7430〜537119683.1035〜314110943.4340〜4529418753.77合计2514672109352.80注:*表示该组数据在该年龄组中分娩总数的比例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组的增加,产后出血的百分比依次升高,40〜45岁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5〜20岁组的2倍。利用Fisher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初产妇与经产妇发生产后
7、出血情况初产妇8529例,发生产后出血200例,发生率2.34%。经产妇2366例,发生产后出血106例,发生率4.48%。两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关系阴道分娩8639例,产后出血192例,发生率2.22%;剖宫产2296例,产后出血114例,发生率4.97%o应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单胎妊娠与多胎妊娠发纶产后出血情况单胎妊娠10724例,发生产后出血285例,发生率2.66%;多胎妊娠211例,发生产后出血21例,发生率9.55%o差异有统
8、计学意义,P<0.Olo1.6发生产后出血吋间发生在产后2h的230例,占75.16%,2~24h76例,占24.84%。两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产前高危因素与产后出血的关系高危因素者主要有妊娠高血压疾病、贫血、羊水过多、双胎、巨大胎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瘢痕子宫、胎膜早破、子宫肌瘤等。有高危因素者242例,占79.08%,无高危因素者64例,占20.92%,其中高危因素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