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滋阴活血法治疗黄褐斑古今文献探析

[精品]滋阴活血法治疗黄褐斑古今文献探析

ID:46298644

大小:9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22

[精品]滋阴活血法治疗黄褐斑古今文献探析_第1页
[精品]滋阴活血法治疗黄褐斑古今文献探析_第2页
[精品]滋阴活血法治疗黄褐斑古今文献探析_第3页
[精品]滋阴活血法治疗黄褐斑古今文献探析_第4页
[精品]滋阴活血法治疗黄褐斑古今文献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品]滋阴活血法治疗黄褐斑古今文献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滋阴活血法治疗黄褐斑古今文献探析滋阴活血法治疗黄褐斑古今文献探析唐志坤综述欧阳兵审校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生活质量、尤其女性求美、防衰老意识明显增强,黄褐斑作为当代女性损美性疾病之一,表现为血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青春期后女性多发,夏重冬轻。虽然很少带给患者痛、痒等不适,但因其影响美容而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和社会压力,这种不良影响又使皮损进一步发展、加重,因此求诊人次日益增加,是当前医学界、美容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历代医家关于本病的论述非常丰富,近代中医学家更是结合自己

2、的临床实践,借鉴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本文结合当代女性黄褐斑的特点,通过对滋阴活血治疗本病的文献资料和证治经验进行系统整理,总结出符合中医理论的方药诊治规律。1病名溯源中医古代文献中虽无黄褐斑的确切称谓,但很早就有关于黄褐斑临床表现的记载,如“面尘”、面黑干、黑干黑曾“、熬黑斑”等。1.1面黑如黛:首见于《难经•二十四难》[1]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留,血不流,是色泽去,故面黑如黛,此血先死。”这是对黄褐斑的最早记述。1.2面尘:《灵枢•经脉篇》[2

3、]云:“足少阳之脉,……,是动……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厥阴之脉,……,是动……甚则喘干、面尘、脱色”。《索问・至真要大论》[3]记:“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其则喘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o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血部证治•面尘》[4]描述了本病的症状:“面尘,面色如尘垢,13久煤黑,形枯不泽。或起大小黑斑,与面肤相平”。由于古代医家认识的局限性,根据描述“面尘”还应包括现代医学之“黑变病”在内。1.3面黑干(❷)黑曾: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面❷发禿身臭心❷鄙丑第五十二》[5]:面多黑干黑曾或似雀卵色者:苦酒

4、煮术,常以拭面,稍稍自去。晋・刘涓子《刘涓子鬼遗方》[6]曰:面黑干❷。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面体病诸候•面❷黑曾候》[7]、宋•赵佶《圣济总录・面体门-面黑干黑曾》[8]、明・朱❷《普济方・面门•面黑干黑曾》[9]均记载:人面皮上乌麻或如雀卵上Z色是也,此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府藏,故生❷黑曾。由于古代医家认识的局限性,根据描述“黑干黑曾还应包括现代医学之“雀斑”在内。1.4黨黑斑: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女人面生黨黑斑》[10]明确指出黛黑斑病名,并与雀斑、黑了(痣)从病因病机方面进行鉴别:翼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

5、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黑子痣名也,此肾中污气混滞于阳,阳气收束,结成黑子,坚而不散。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翼黑❷黑曾》[11]认为古代记述的❷黑曾即是黨黑斑:❷黑曾如尘久❷暗,并注:此症一名黨黑斑,初起色如尘垢,13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大者似莲了、荧实,或长、或斜、或圆,与皮肤相平。并与所载“面尘”症状相似。清・祁坤《外科大成-黛黑斑》[12]亦记述:“黛黑斑多生女了之。”2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黄褐斑虽然发于面部,但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6、。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13]所言:十二经脉,三百六IVl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2.1精血同源是生理基础肾藏精,肝藏血。肾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血的化生有赖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血液的滋养,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有“精血同源”Z称。《张氏医通》[14JS: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精血。中医认为妇女以血为木、以血为用,而且妇女的生、长、壮、老、已与肾屮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5JS: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上古天真论H16JS:女子……五七阳

7、明脉衰,面始焦,……,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面门》[17]解释:血脉为阴,故女子先衰于脉。朱丹溪《格致余论》[18]S:人身Z阴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随着年龄增大,人体各脏腑功能H渐衰退,元气耗伤,真阴渐乏,精血阴液亦渐趋枯燥。妇女经、带、胎、产过程中更易耗伤精血。故乂提出“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的观点,总之在妇女的一生中,都容易出现阴虚的证候。2.2阴虚与血瘀2.2.1阴虚致血瘀:阴虚则血脉不充,血枯致瘀。阴津为血液的重要成分,津液充足则阴血充盛,血行畅达。反

8、之阴津亏耗,血脉不充,必致血行艰涩,瘀血阻滞。《景岳全书》曰:凡人Z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阴液不足则火旺消灼阴精,日久可使血虚燥滞内生瘀血,或无水舟停而致瘀血内成。王清任《医林改错》[19]曰:血受烧炼,其血必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